80多年前,3193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的号召回国抗战。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滇缅公路上从事运输和机修的工作,以便将国际援助物资顺利运送到国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今晚,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继续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
南侨机工用真诚换真心
与当地百姓结下美好情谊
在滇缅公路,南侨机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经常路遇暴雨塌方,因为蚊虫叮咬,瘴气横行,得疟疾的概率也很高。幸运的是,当地的老百姓带给他们许多帮助。
这些南侨机工与国民党官兵不同,举止文雅,态度谦和,与云南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美好的情谊。机工蔡文兴运输途中被毒蛇咬伤,并发疟疾,路过的姑娘线秀英救了他,并借给他一条棉被。
后来,蔡文兴带着礼物登门致谢,却不知傣族风俗中,男子送礼意为“下聘”。姑娘意属蔡文兴,而蔡文兴逐渐了解到这位姑娘的善良可靠,便发自肺腑地接受了这门亲事。除了蔡文兴,李飒、陈团圆等多位南侨机工也与当地女子喜结良缘。
他守碑二十载
背后竟有这样一段往事
1942年5月,日寇由滇缅公路入侵云南边境,南侨机工奉命撤回昆明。通向昆明的必经之路——惠通桥,因日军间谍引发冲突被炸毁。在栏目组寻访南侨机工后人的过程中,寻找到的几乎都是平安通过惠通桥的机工后人,而没有通过惠通桥的机工,因为很多人被日寇杀害,很少有人留下后人。
叶晓东,就是一位没有通过惠通桥的机工陈团圆的后人。他为什么姓叶,而不姓陈?这段往事,与陈团圆的牺牲有关。
2005年,在边境小城畹町,树立了一座南洋华侨抗日回国纪念碑。因这座碑上有父亲的名字,叶晓东成为了这里的守碑人。这一守,就是20年。和许多牺牲的南侨机工们一样,陈团圆的资料在历史长河中遗失。叶晓东如何找到父亲的影像,实现与家人的“团圆”?
南侨机工面临生存困境
捐赠物资却被贪污!
1939年2月,在祖国急需时,陈嘉庚号召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然而不久后,他得知机工面临缺棉衣、医药匮乏、基础设施差等困境。他撰写建议书并募集物资,本以为问题得以改善,可事实,却令人失望。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在重庆目睹奢靡之风,又从庄明理处知捐赠物资被贪污。他向蒋介石反映情况,却遭到了敷衍。
1942年惠通桥被炸后,国民党大肆压制编制,裁撤南侨机工,许多人生活无着。陈嘉庚的得力助手侯西反立即开展收容难侨的工作,成立云南华侨互助会救助机工,还创办了侨光小学。但不久,他因飞机失事遗憾离世。
因战争的阻隔,陈嘉庚对侯西反的离世并不知情。此时,他正在印尼撰写《南侨回忆录》,记录抗战以来的种种往事。陈嘉庚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但他并没有就此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延安。1940年他曾访问延安,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今日21:05,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的《档案》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