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古北街头,日式居酒屋的灯笼在夜幕中摇曳,超市货架上摆满了从日本空运而来的纳豆、味噌和清酒,公告栏上的停水通知也印着中日双语。
若不是窗外飘扬的五星红旗,恍惚间竟让人以为置身东京新宿。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古北、虹桥一带的日常。

据统计,长期定居上海的日本人已突破五万,他们不是匆匆过客,而是真正在这里扎根生活——工作、买房、上学、养老,甚至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日式生态圈”。
然而,在这片繁华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国际局势风云突变,这五万“扎根者”将何去何从?一旦开战,后果是否不堪设想?

要问五万日本人为啥偏选上海扎根,最先绕不开的是“距离”,从东京羽田飞上海浦东,每天十几班直飞,最快2小时40分钟落地,比从东京飞大阪还少半小时。
旺季往返机票才2000块,不少日企高管干脆过上“双城生活”:周一早上飞上海,坐地铁2号线去长宁区的公司上班;周五晚上飞回去,周末还能陪孩子逛东京迪士尼。
比交通更“勾人”的,是上海给他们造的“不用妥协”的生活圈。

古北3公里内,67家日式餐厅从人均30的拉面店到1500的怀石料理,连后厨师傅都是从日本请来的。
超市里有“日本直运区”,泡面是札幌产的,酱油是龟甲万的,连包装上的保质期都标着“平成多少年”。
物业有24小时日语专员,你家水管漏了,打个电话来的师傅会先鞠躬再修;社区医院里,护士能说流利日语,连病历单都有中日双语版。
最让日本人安心的是“下一代不用将就”。

金桥有所民办幼儿园,日语班学费比普通班贵40%,可报名时挤破头,不光日本家长抢,还有中国家长觉得“学日语以后好留学”。上海日本人学校更是从最初的3个班,扩到了两个校区,从小学到高中全按日本课程来,孩子毕业后能直接回日本考大学。

可这种“便利”慢慢变了味,住在虹桥的日本主妇佐藤,来上海5年了,中文只会说“谢谢”“再见”。每天早上送孩子去日本学校,然后去日资超市买刺身,下午去日式美容院做护理,晚上跟朋友在居酒屋喝酒,她的生活圈里,连邻居都是日本人,连逛个公园都只去日本人常聚的虹桥中心花园。用她的话说:“不用学中文,也能过得跟在东京一样,何必麻烦?”
这种“闭环生活”让五万日本人成了上海的“特殊群体”:他们住在上海的房子里,却活在日本的文化里;走在上海的街上,却不用融入上海的生活。
久而久之,古北、虹桥的某些街区,连路牌都成了“日文比中文大”,部分小店甚至只收日元,中国住户去买东西,还得先换钱,反倒像“外来客”。

去年上海樱花节,一段视频在网上吵翻了天:古北的樱花树下,上千人围着拍照,一半是日本人,另一半是穿和服的中国年轻人。他们举着日式纸伞,用中文聊着“日本的樱花比这里好看”,有人还对着镜头喊“おめでとう”(恭喜)。
评论区里,有人说“文化不分国界”,也有人急了:“忘了爷爷奶奶讲的抗战故事了?”
争议的背后,是“历史伤痕”与“现实风险”的碰撞,你没法否认,上海的包容是真的,日本人来开店,欢迎;来定居,接纳;连樱花节都办得热热闹闹。

可反过来呢?在日本,中国人常遭遇“隐性排斥”:街头偶尔会看到“中国人禁止入内”的标语,有些房东一听是中国人就拒租,甚至连去餐厅吃饭,服务员的态度都能冷半截,这种“不对等的包容”,本就埋下了隐患。
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层面的漏洞”。

五万日本人里,大部分是普通上班族、家庭主妇,可谁也不敢保证,没有受右翼思想影响的人混在其中,他们可能在日资企业里做管理层,掌握着上海制造业、贸易业的核心信息。
可能住在地铁沿线,熟悉上海的交通脉络;甚至可能在社区里当“联络员”,摸清周边住户的情况。
历史上的教训不是没有,抗战前,就有日本“商人”以“文化交流”为名,在上海画地图、记路况,把重要设施的位置摸得一清二楚。

现在这些“扎根”的日本人,要是遇到局势紧张,那些熟悉的街道、掌握的信息,会不会变成“麻烦”?比如某个日资工厂在关键产业链上,一旦停工会不会影响供应?某个住在军港附近的日本住户,要是乱拍照片怎么办?
还有“文化认知的错位”。

现在不少上海年轻人,觉得穿和服、过日本节日很“潮”,却忘了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去年有个博主,在大连旅顺博物馆门口穿和服拍视频,被骂上热搜。
旅顺博物馆是什么地方?是记载着日本侵略历史的地方!
可在上海,樱花节上穿和服的年轻人,却觉得“只是拍照而已”。
这种对历史的淡漠,再加上日本人“不融入”的生活圈,慢慢就会变成“文化隔阂”: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底线,我们也忘了历史的教训。

有人说:“既然有风险,把他们赶走不就行了?”这话不对,上海的国际化,本就是“海纳百川”的,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搞“一刀切”。
那些在上海开居酒屋、教日语、做中日贸易的普通日本人,大多是想好好生活的,比如住在静安的古林恒雄,来上海46年了,一直帮中国企业跟日本合作,还捐钱建希望小学,这样的人值得尊重。

关键不是“赶人”,而是找到“开放与安全”的平衡点,既要让日本人在上海过得舒服,也要守住我们的底线,不让“扎根”变成“隐患”。
现在外国人来上海定居,虽然要办手续,但对长期定居者的“背景筛查”还不够细,比如可以多问一句:“有没有参与过右翼组织?”“对历史问题是什么态度?”别等人家住下来了,才发现有问题。
还有,那些“只收日元、只说日语”的小店,得管一管,在中国的土地上,中文和人民币必须是“主角”,不能让外文、外币盖过风头。

“要打破‘闭环生活’”,涉外社区可以多搞点“中日邻居日”,比如一起包粽子、做寿司,让日本主妇跟中国阿姨聊聊天,让日本孩子跟中国孩子一起玩。
社区服务中心也可以开免费的中文班,鼓励日本人学中文,不是“强迫”,而是告诉他们:“学了中文,你能看到更真实的上海,而不是只活在日语圈子里。”

最后,“历史教育不能少”。樱花节可以办,但可以在旁边设个“历史角”,摆上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告诉年轻人:“我们欢迎日本文化,但不能忘了过去。”
学校里也可以多讲点上海的抗战故事,比如四行仓库保卫战,让孩子知道这座城市的包容,是建立在不忘记历史的基础上的。

上海的街头,可以有日式灯笼,也可以有生煎铺;可以有日本人说日语,也可以有中国人说上海话。但前提是,这里的底色永远是“中国红”,我们包容不同的文化,却不纵容“忘了历史”;我们欢迎外国人扎根,却不允许“搞特殊”。
五万日本人扎根上海,不是“坏事”,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就像老上海人常说的:“开门做生意,要笑脸相迎,但也要看清来人是谁。”
只有守住底线、找对平衡,才能让上海既保持“国际化”的活力,又守住“安全感”的根基,这才是真正的“海纳百川”,也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保护。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