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架从深圳飞往大连的南航航班上,一名8岁男孩在飞行途中持续用脚顶撞前座女生座椅,前座女生屡次警告无效。飞机落地后,双方产生肢体冲突,前座女生甚至被“围攻”倒地。面对指责,孩子妈妈说:“他还是个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他吗?”
“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很常见。孩子活泼好动,尤其在飞机这样狭小的空间内久坐不适,偶尔动一动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别人,特别是被反复提醒之后,家长的态度与应对方式就变得至关重要。
据知情人士透露,事件中的男孩在被前座女生训斥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故意撞掉了对方的耳机。此时,家长若仍将“他还是个孩子”当作一块万能的“挡箭牌”,用以推卸教育和约束的责任,甚至最终演变成全家齐上阵对他人施以拳脚,那么,暴露的恰恰是家长自身规则意识的淡漠与行为的不当——既没管好孩子,也没约束自己。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替被打乘客抱不平,觉得是家长太纵容孩子;也有人认为,成年人对孩子理应多些忍让。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恰恰体现了公共空间中行为边界与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事实上,体谅孩子不等于纵容失礼,要求孩子遵守规范更不等于苛责幼童。化解矛盾的关键,是家长能否在中间架起“桥梁”,及时制止孩子的越界行为,耐心引导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
暑期过半,正值出行高峰。在飞机、高铁等封闭空间,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谅。乘客对带孩子的家庭多点包容心,家长也多花点心思管好孩子,别让“熊孩子”的行为打扰到别人。那句“他还是个孩子”不该是家长的“挡箭牌”,教会孩子守规矩、尊重别人,引导他们学会与世界得体地相处,这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爱护。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