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君
《万物史话·本纪四·王朝史话》系列文章,将探究各个王朝的来龙去脉。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选。这是继2003年和2015年之后,周原遗址第三次获评这一被称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奖项。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西周的首都宗周,不在西安的丰京或镐京,而在宝鸡的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的文物出土和挖掘情况,这里简单梳理下,大家好有个直观的认识。
公元前58年,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周原开始出现西周青铜器。
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周原先后出土了大盂鼎、大丰簋、毛公鼎等铜器。
1950年代末期,多家单位先后在周原地区进行调查和试掘。
1974年,庄白村(见上图)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了铜器103件,其中有铭文的占74件。
1975年,董家村一个窖藏出土铜器37件,其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的征伐、租田、诉讼等内容。
1976年起,多家单位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初步查明,宫殿或宗庙遗址分布在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
1977年,凤雏建筑遗址(文王大宅,后文详述)的窖穴出土了17000余片卜骨和卜甲,其中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
1979年,扶风齐家发现了5片有字的甲骨,主要是记述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国的关系。
1981年,扶风强家一号墓出土550余件玉器,占全部出土器物的90%以上。
2014年,对凤雏建筑基址周邻进行大规模勘探,首次发现西周社稷建筑遗存(文王大宅附近,后文详述)与镶嵌绿松石的西周铜马车。
2015年,发现了一处西周晚期中低级贵族墓地。其中一座墓葬的主人名叫“姬生母”,应是女子。还发现了11条人工沟渠和一个池塘遗迹。池塘总面积66万平米,中央最深约8.5米。
2020至2021年,王家嘴首次发现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公亶父创建)。
2024年,发现了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进一步明确了周原遗址核心区域是西周时期的都城。宫城南墙外的壕沟下层出土了200余片卜甲与卜骨。首次发现一片记载着“秦人”二字的甲骨,是截至目前对于秦的最早文字记载。通过陶文确定王家嘴至刘家一带,是战国晚期的美阳县遗址(换言之,西周时的都城宗周,变成了战国时的县城美阳)。
记载着“秦人”二字的甲骨
如上,2024年,周原遗址获得了众多重大的考古发现,难怪会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面结合周原遗址历年的考古发现,从遗址的角度,对其重新梳理。
《诗经·大雅》:“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3150年前,公亶父从豳地南下周原,创建先周遗址。如今,这个遗址终于被考古学家发现了。
2020至2021年,周原考古队首次在岐山县京当镇王家嘴村中北部发现了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命名为王家咀先周一号建筑。该建筑基址坐北朝南,东西宽38米、南北长68米,总面积逾2500平方米。
王家咀先周一号建筑
整体结构为前堂后室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目前已揭露南半部分,初步判断由正堂、东西厢房、庭院、附属建筑等组成。
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建筑年代上限为京当型商文化晚期,下限不晚于先周文化晚期。
经过挖掘,考古学家确认了周原遗址存在“宫城”、小城与大城三座西周城垣。
鉴于贺家村凤雏甲组的“文王大宅”已被挖掘出来,可以认为,在商周之际的文王时期,周人在王家嘴先周一号建筑的东北,建造了小城和宫城。
到了西周晚期,周人在小城的东南建造了大城。在西周晚期建筑大城,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仔细想想。
这座大城应该使用到周幽王时期,之后便被戎狄给毁坏了。然后平王东迁,西周灭亡。
宫城面积约50万平方米。北部是凤雏建筑基址群,分为三组:一为F3与F4,二为甲组基址与乙组基址,三为F6~10。
凤雏三号建筑(F3)呈“回”字形,主体部分是一巨型社主石,上部已残,仅存基座。社主石的正南方是一东西宽 4.2 米、南北长 4.6米 的用自然石块垒砌而成的石坛。发掘者曹大志、陈筱认为,F3是社稷遗存。严志斌则认为是“周庙”,并称周人在此举行献俘、献功、祭祀等大典。
也许,这里既是周庙,也是社稷坛(很可能在这里祭祀农神后稷)。
祭祀遗址社主石和石坛
凤雏四号基址(F4)在F3的东侧,规模较小,是三号基址的附属建筑。严志斌认为,可能是金文所载之“图室”。
凤雏甲组建筑基址,整体呈现明显的封闭性,为“文王大宅”,也就是周王的燕寝之居。
根据李硕的说法,碳十四测年显示,建筑时间约为公元前1095年,在周灭商之前半个世纪,当时文王还是青年,他可能为迎娶帝乙之妹而建造了这所新家。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迎娶大商的公主,住的不能太寒碜。
凤雏甲组建筑很小,不过,在不起眼的西厢房南起第二间的墙壁下挖到了两个窖穴,其中,H11地窖出土了1.7万多片甲骨,刻字的有282片;H31窖穴保存的碎甲骨则很少,有卜辞的也仅数片。
这两个地窖里的甲骨刻辞,文字极为细小,但内容却很重大,例如记录了周人捕捉西土的土著羌人,并进贡给商朝、供商王献祭;甚至还记录了纣王册封文王为周方伯的事情。
凤雏乙组建筑基址,在“文王大宅”的西边,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当为朝会的宫室。
F6~10五座基址,建筑年代有早有晚,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严志斌认为,他们是康宫建筑群,包含康宫、昭宫、穆宫、夷宫、厉宫五座宗庙。其中,康宫是这组宗庙建筑群的核心,可能是F6。
宫城南门门道呈亚腰形,两侧有6.5米宽的夯土夹墙,总进深约55米。门道中段和北端各有一块夯土,判断为两道城门的地基。
宫城南门
小城位于宫城的外围,面积约175万平方米。
通过解剖,考古学家判断城墙始建于商周之际,与宫城同时建造。后废弃于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与平王东迁的年代一致。
在整个西周早中期,小城面积都是最大的。
宫城南门外壕沟,属于小城的范围。曾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王卜辞,如“王呼并召”等。发现了月相名“朏”,这是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还发现了多个国族名、人名,例如上文提到的“秦”字。
大城位于小城的东南。建于西周晚期。
它北起强家—云塘;东至下雾子—召陈,南达庄白—刘家北,西抵王家沟。东西约2700米,南北约1800米,面积52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城址。
大城东门由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门内道路和建筑群等部分构成。城台南北长94.6米,宽10.5-13米,设南、北两处门道。
大城东门及城内建筑
大城东门内建筑
大城足够大,很多文物的出土地点都位于大城,如齐家窖藏、庄白青铜窖藏、强家窖藏、召陈建筑基址,等等。前面第一部分有述及,大家可以再去看看。
宫城和小城贯穿了整个西周时期,大城建于西周晚期。很明显,直到西周晚期,周人都还非常重视周原遗址。否则,就不会建造大城了。
另外,不管是小城和宫城时期,还是大城时期,它们都是对当时最大的城。
上述现象意味着,整个西周时期,周原都是西周的首都。
其实,从文献上,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2024年1月,我写了《西周首都宗周在宝鸡周原,成周在洛阳,镐京为交通枢纽和宴享之地》,虽有涉及考古,但主要从文献上来证明宗周在周原,这里摘录下此文的结论:
1、西周的首都为“宗周”,也叫“周”、“岐周”,在周原。
2、洛阳成周,是西周的东都,成王时常居之。
3、丰、镐分别是文王和武王迁居之地。先周时期,它是周人前进的堡垒。武王灭纣后,这里是周人的重要城邑,是周王室宴享射猎之地,也是一处交通要道。
4、直到周幽王时,周王都居住在宗周,如“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5、西周灭亡后,宗周罕见人迹,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人居住(为美阳县城)。于是大家逐渐忘记它曾是周人的首都。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