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月饼,作为中秋团圆最温暖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心中最柔软的记忆。在合肥千年古镇烔炀,手工月饼的制作传统源远流长。9月21日,记者走进烔炀古镇,探寻这一口老味道背后的坚守与故事。
当日清晨,记者来到古镇烔炀,走进巢湖三毛食品厂的月饼生产车间,浓郁的烘烤香气扑面而来。制皮、包馅、锤型、烘焙、包装……工人们分工协作,一丝不苟。
车间内,负责人褚新红手持传统工具,为记者演示月饼的锤制过程。手腕轻抬、工具落案,清脆的敲击声中,月饼逐渐定型。“现在20秒左右可以完成一个,每个重量严格控制在450克,大小、厚度尽量保持一致。”
这份娴熟技艺,源于褚家三代的匠心传承。“三十年前从父辈手中接过这门手艺,再往上,外祖父就是最早做月饼的,后来舅舅也继承了技艺。我16岁起跟随舅舅学习,一做就是三十多年。”褚新红语气中充满自豪。他指着案板上的馅料介绍,月饼的“灵魂”在于选材:以精面粉为底,配以瓜子仁、桂花、金桔饼、芝麻、冰糖等十几种原料,再加入植物油提香,经多道手工工艺烘焙,方能制成外皮酥香、内馅饱满的月饼。
车间中最显现代化的设备,莫过于燃油烤箱。月饼在220℃的高温中烘烤25分钟,低温慢烤后出炉,待冷却后再蘸上蛋液重新回炉烘焙5分钟。出炉后,金黄的月饼待自然冷却,便可装箱发货了。
中秋临近,工厂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目前,工人们每天连续制作9个小时,最多也只能产出800多个大月饼。即便今年中秋依旧供不应求,褚新红也始终将“安全与品质”放在首位。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从面粉到每一种馅料,都必须严格筛选。”他表示,老味道能够传承至今,靠的是“过硬的品质”。
如今,工厂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销量逐年递增,但褚新红从未因赶工或增产而放松标准。刚出炉的月饼,常常被现场顾客或线上订单迅速购空。对褚新红来说,手工制作月饼不仅仅是一门生计,更是一份情感的延续。“机器做不出手掌的温度。”正是这份执着,让他的月饼成为当地人交口称赞的“放心味”,也成了许多消费者中秋必备的“乡愁味”。
烔炀镇的月饼香,不仅源自三毛食品厂。作为巢湖市的月饼生产重镇,这里聚集了多家坚守传统工艺的月饼企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至八月十五,成为烔炀特有的“月饼黄金月”——家家的作坊中香气四溢,匠人们以手温传承,让传统味道在当代社会中延续生机。
依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烔炀手工月饼不仅深受本地人喜爱,更走出巢湖,销往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周边城市,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合报最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马丰成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