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是最近10年最短的三伏,只有30天,与一般40天少10天。“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形象地表现了趴伏、隐匿的姿态,进一步强化其藏匿的寓意。这一含义源于五行学说,其中“伏”属土,象征阴气受阳气所迫的动态平衡。
看上去像“化”字哈
入伏了,自然有人提醒要注意相关事宜。为什么用“伏”字?从字面上看有12种解释,主要是有4种:1.趴。如:伏案。 2.低下去。如:此起彼伏。 3.隐藏。如:伏兵。 4.屈服;承认错误。由此可见,这个“伏”放在天气最炎热的时间段,那就是告诉大家要敬畏天地、臣服自然,学会避免与炎日对抗,学会最佳的养生之法。
伏姓的图腾
“伏”字,在此指阴气受阳气压制,被迫潜藏于地下的自然现象,同时还蕴含避暑、养生等文化内涵。
一、阴气潜藏
“伏”,本义形成地表热量累积、天气持续高温的状态,象征着暑热背后隐藏的阴寒力量。古人通过“夏至三庚数头伏”等历法规则确定入伏时间,此时阳气极盛,阴气最弱。
二、高温闷热
引申义,三伏天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形成“蒸笼”效应。地表吸收热量远超散热量,导致热量持续累积,是全年最热的时段。
三、避暑与养生
古人认为此时应“伏不宜动”,认为此时天气酷热,宜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暑邪入侵,体现“避暑藏身”的智慧。古人同时,三伏天也是传统养生(如穴位敷贴)的关键时段,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体。
四、与“伏邪”的关联
中医将“伏”与“伏邪”联系,“伏邪”指暑邪,指暑邪旺盛易侵害人体,通过饮食、作息等调整预防疾病,通过防暑或艾灸等传统方法调和。
五、与“伏”组词
您及您的孩子是否都知道这些词组?
伏案、起伏、埋伏、潜伏、伏法、伏击、三伏、千伏、伏笔、蛰伏、入伏、倒伏、中伏、伏安、制伏、初伏、头伏、末伏、降伏、伏地、设伏、伏龙、伏兵、伏贴、收伏、蹲伏、隐伏、伏旱、出伏、俯伏、伏卧、伏流、趴伏、平伏、歇伏、蜷伏、跪伏、伏诛、伏侍、伏惟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