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诸葛亮形象,他的隆中对为刘备三分天下,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都是后世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情节,《三国志》一书中的诸葛亮,有可能会颠覆大家脑海中诸葛亮完美的形象。
事实上,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是一个经营管理类型的人才,并不像小说中那样神机妙算,他虽是个全才,但他的军事才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而且诸葛亮也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完美,他曾因自己的过失,错杀了三个人才,最终导致蜀汉无人可用被邓艾长驱直入攻破成都而灭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三国演义》中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片段,因为马谡的自以为是导致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返,令人惋惜。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搞了一出挥泪斩马谡。但事实上,马谡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的军事造诣非常高,而且作为一名年轻将领,他的成长空间还很大。
马谡的计谋曾多次被诸葛亮采取,用于实战效果非常明显,只可惜马谡当时有些急功近利,为了立功写下了军令状。最后,诸葛亮为了提振军队士气,严明军纪选择了杀掉这个人才。
但是,同样有过失的关羽,曾经立下军令状在华容道斩杀曹操,最终关羽有意而为之,放走了曹操只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说把关羽斩首示众,二人都立下过军令状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可见在当时,立下军令状并不是必死的,只要有人求情,主帅心里没有下决心要杀他,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
但是,即便诸葛亮有权力不杀他,诸葛亮也没有看在旁人的求情而放过马谡。他一心只想立军威,以至于错杀了一个蜀汉军事家,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事后诸葛亮也对此后悔不已。从当时来看,马谡的军事能以已经不亚于诸葛亮,经过实战的磨砺,在不久以后一定是比诸葛亮更强,完全有能力接手诸葛亮的职务。
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诸葛亮才追悔莫及,为了补救他尽心培养归降的姜维。只可惜姜维虽有能力,但终究没有马谡在蜀国那样的影响力。作为一个魏国降将,蜀汉很多大臣在背地里给姜维使绊子,让他不能完全施展才华,实在可惜。
诸葛亮第二个错杀的人,就是蜀国大将魏延。魏延在蜀国是非常出色的大将,仅次于五虎上将,刘备也很器重他。但是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却并不和谐,由于魏延是背叛了原主前来投奔刘备的,因此诸葛亮认为背主之人难堪大用,当即就要杀了他,这也为二人日后的不和埋下了种子。
但魏延的能力十分出众,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十分倚重他,让他担任高于五虎上将赵云马超等人的职务。即便诸葛亮认为魏延不可信,但刘备将汉中要地交给魏延把守,令魏延感激涕零。他也没辜负刘备的信任,将汉中这片要地治理的非常不错。
即便他在刘备手下做了很多的成绩,刘备死后也同样战功赫赫,但终究还是没能改变诸葛亮对他的看法,最终诸葛亮临死前就要设计将他除掉。魏延一死,蜀汉再无同一水准的大将,蜀汉陷入人才荒。
最后一人,是刘备所认义子刘封,如果说此前诸葛亮错杀了一个谋士一个大将,那么这一次诸葛亮直接断送了蜀国的前程。在刘备42岁时,刘封离开贵族家庭成为刘备的义子,为了刘备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是当时新生代将领中的翘楚。五年后刘备的亲儿子出生,但刘封仍是义子,谁继承王位都拿不准。
当然以刘备但性格,自己的家业一定是偏向于继承给阿斗,刘封的希望十分渺茫。但是阿斗不中用啊,最终没有什么抵抗就选择了投降。如果刘封还在,他的影响力绝对要高于刘禅,即便刘禅投降,他还能拉起一支队伍,继续抵抗。
刘封非常有才能,如果他没死,他即便没有王侯之志,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关兴张苞等人在他面前,也是不够看的。只可惜在诸葛亮眼中他将威胁到刘禅的王位,在他的言语之下刘备才授意让刘封自行了断。以上三人如果还在,恐怕蜀汉后期会有另一番局面出现,只能说实在可惜,汉室复兴最终无望。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