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中国亮出“稀土王牌”,一纸新规震动西方;
10月15日,英国就以支持俄罗斯能源实体、向俄军事工业提供关键物项为由一天宣布制裁11家中国企业。
伦敦以为这是一场政治秀,北京却拿出外交铁拳。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让全球供应链的神经再次紧绷。
新规明确:对含有中国成分的稀土相关物项、技术及设备实施出口管制。
换句话说,凡是含中国稀土、或使用中国稀土开采、冶炼、制磁技术的产品,若出口海外,都需获得中国官方批准。
这是一次精准而又高强度的政策调整。
稀土,这一曾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是新能源汽车、电动马达、导弹制导系统以及半导体材料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中国掌握了全球约70%的稀土供应份额,其中更在高纯度冶炼与磁体制造环节几乎垄断。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高端科技产品上对中国依赖颇深,而中国在原材料端保持相对克制。
但这份克制并没有换来西方国家的友好,而是一次次不停止的对中国进行制裁。
尤其是美国,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对中国发动了关税战,如今他重回白宫,更是发动关税战2.0。
曾一度将对华关税拉至145%,后在中方强硬反制下,特朗普低头了,中美进行了三次贸易谈判,做出了关税延期决策。
但美国显然不死心,自9月以后,其多次制裁、针对中国。
而欧洲、G7、北约等美国的盟友国家,更是多次出卖我国利益换取特朗普在关税下高抬贵手。
忍无可忍之下,我方决定将这份“克制”收回。
且在中方看来,这次管制完全符合国际惯例。
商务部发言人明确指出,稀土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
中国政府依法管制,是为了履行防扩散义务、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链稳定。
中方强调,这不是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出于合法、合理、必要的安全考虑。
但在欧美舆论场,这却被解读为“中国打稀土牌”的信号。
政治性放大、经济性误读、战略性焦虑——三重效应叠加,让G7集团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2025年10月14日,由谢夫乔维奇牵头的欧盟贸易团队,正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磋商“联合对华战略”。
在这份政策草案中,欧盟希望通过G7机制形成统一立场,强调“稀土管制对全球经济安全构成挑战”,并呼吁“协调应对手段”。
西方媒体称之为“应对中国稀土冲击的首次联席响应”。
可欧洲内部的反应却并不一致。
德国担心制造业受牵连;法国倾向政治支持但经济上保持克制;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则主张全面跟随美国步调。
丹麦外长甚至直言:“如果我们团结一致,就能迫使中国改变做法。”
然而,就在这场尚未定日程的会议筹备阶段,英国突然出手——让整个事件急转直下。
10月15日,英国就宣布——对一些国家实体及个人实施制裁,其中包括11家中国实体。理由是这些企业支持俄罗斯能源实体、向俄军事工业提供关键物项。
中方就此再次重申,在乌克兰危机上,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
中国坚决反对任何污蔑抹黑,也绝不接受任何帅锅推责。
要知道,英国制裁中国实体的行为,在时间节点上,与中国稀土新规一前一后,仅隔六天。
可见,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对位”。
根据英国公布的名单,制裁对象包括部分从事高端电子、工业材料及航天设备的中国企业。
制裁内容涵盖冻结资产、限制贸易与技术合作。
这一动作的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实质。
伦敦希望通过对华“高姿态”的“抢跑”行动,重新巩固与美国的战略纽带,同时向欧盟展示自身仍是“欧洲安全的关键节点”。
但这种冒险代价不菲——英中经贸关系规模近千亿英镑,数以千计企业与科研项目可能受到影响。
中国驻英使馆当晚即作出强硬回应.
一是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始终“依法依规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
二是“中俄企业的正常交往不应受到干扰”。
指出英方行为“无国际法依据,是典型单边主义行径”,并宣布已向英方提出严正交涉。
最后定调“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径,中方都将坚决回击。”
短短一句话,语气克制而锋芒毕露。
英国给予中国援俄导致俄乌冲突久久无法停止的莫须有的罪名,然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恰恰是包括英国在内的美西方国家。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2025年8月公开指出,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北约持续东扩。
乌克兰执意加入北约和欧盟,打破了原有的地区力量平衡。
俄罗斯在被军事包围的情况下作出“回应”,这是地缘安全的必然结果。
换言之,若无北约的步步紧逼,就不会有今天的炮火横飞。
且美西方国家从未真正想让这场战争停止。
表面上他们高喊“维护和平”“支持乌克兰”,实际上却在不断火上浇油。
美国、英国、法国、波兰等国不断向乌方提供资金和武器,从防空导弹到F-16战机,几乎涵盖了所有关键装备。
欧盟甚至计划每年向基辅提供200亿欧元的长期军援
这些数字说明,所谓“援助”已经演变成一场系统化、制度化的军火供应链。
战争不止,是因为有人不让它停。
欧尔班的警告一语中的:“只有坐下来谈判,战争才能结束。”
然而,在美西方操控下,和平谈判被反复搁置,停火协议屡被破坏。
更严重的是,西方舆论将这场战争塑造成“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掩盖了地缘政治的本质。
乌克兰被塑造成“自由的前线”,但其领土已沦为大国角力的试验场。
历史早已证明:当战争成为某些国家的政治工具,和平就不再是目标。
俄乌冲突之所以不能停止,不是因为俄罗斯不想谈,而是因为美国不允许停、北约不敢停、乌克兰不能停。
这是一场被“设计出来的战争”,是冷战思维的延续。
只要美西方不放弃“以战谋势”的战略,乌克兰就无法迎来真正的和平。
而在这场被操控的冲突中,受害的不是政客,而是无数被迫流离的普通民众。
参考文献:
欧美高官对中国稀土新规放狠话?外交部回应,直新闻,2025-10-15
欧盟想与G7沆瀣一气:咱们加一块,对中国施压才有力,观察者网,2025-10-15
中方谴责英国炒作所谓“中国间谍”威胁:停止破坏中英关系,环球网,2025-10-17
“志愿者联盟”是筹码还是战略,环球时报,2025-08-25
英国首相:“志愿者联盟”将部署军队支持乌克兰,环球网,2025-03-21
欧洲新军援给俄乌冲突“火上浇油”,参考消息,2025/02/27
首批欧洲买单10亿美元军援将抵乌克兰,佩斯科夫重申对俄乌谈判持开放态度,文汇报,2025-09-19
视频丨匈牙利总理:北约东扩是导致俄乌冲突的原因,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8-03
英国政府制裁11家中国实体,中使馆回应,南方网,2025-10-16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