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钱难赚,百姓挣钱不敢花,为何旅游却反常火热,谁在买单

最近大家心里肯定有疑问:房价跌了4年,消费咋没见回暖,汽车、电子这些消费补贴到底管不管用,各地砸钱搞的文旅项目,有的亏得底朝天,旅游这张牌该怎么打才能不浪费?

今天咱们就从这些疑问入手,把消费和旅游里的门道说透,看看经济转型的破局点到底藏在哪,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

先说说最让人费解的消费反差,全国数据看着还行,北京却跌得厉害,核心原因其实和房价、就业绑在一起。

当地打工人的就业满意指数从2021年三季度高点跌到现在,足足降了46%,中原指数也显示,北京房价已经回到2016 年的水平。

工作不称心,房子又贬值,手里的钱不敢随便花,消费自然就下来了,这背后其实是房地产的双重挤压。

以前房价涨的时候,大家觉得手里有资产,敢花钱,这叫财富效应,要是欠了房贷,日常开支就得省着来,这叫挤出效应。

现在不用争哪个效应更强了,房地产拐点向下4年,两个效应全成了负的,更麻烦的是,经济里暂时找不到能替代房地产规模的产业。

有人可能会说,房子回归住的本质不是好事吗,可问题是,这消费品太贵了,一个家庭要攒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钱才能买一套房,没哪个消费品要花这么多钱。

也正因为房子占了太多家庭财富,吃饭、买衣服、休闲这些日常消费自然就被挤掉了,这就是所谓的广义消费断崖。

好在最近政策风向变了,把服务消费纳入补贴,门槛降了,这步棋其实走得挺对,银行在报告里也说,发展服务消费既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也是拉消费的关键。

要知道,小微企业、私营单位承载了国内80%以上的就业,服务消费起来了,这些企业能活下来,大家的工作也更稳。

可能有人没琢磨过,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最大的区别在哪,其实是场景,商品消费在家刷手机就能搞定,之前咱们也吐槽过,国人工作时间太长,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大多耗在短视频、直播上,买东西更多是心理补偿。

但服务消费不一样,得走出家门,去吃饭、去旅游、去健身,这就要求得想办法让大家少加点班,多有点空闲时间,还得保证收入不减少。

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逻辑: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要是普通人有时间去餐馆吃饭,服务员能赚工资,服务员再用工资去旅游,导游能赚钱,这样内需循环才能转起来,这才是拉消费的根本办法。

聊完消费,再说说旅游,很多人觉得旅游就是出去玩玩,没太当回事,可实际上,旅游是个很有战略意义的软工具,既有国货属性,像黄山、泰山这些景点都是咱们自己的。

又有越级属性,大家出去玩想住得舒服、玩得开心,这种对体验感的追求,倒逼着国货在细分领域越做越好,可现实是什么样呢?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陕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花了3.5亿元打造,刚开始还有点人去,可运营4年就没人了,最后只能拆了。

济南搞了个宋代风格古城,网传花了40亿元,结果进展慢得很,现在到处长草,张家界的大庸古城更惨,投了25亿元,每天买票的游客不到20人,4年亏了超10亿元,只能靠收停车场的钱勉强维持。

更讽刺的是,这些项目的现金流测算,几乎全靠地方财政隐性担保,要是没了这个担保,没有一个项目能通过市场化检验,而且融来的钱,很多都被拿去填之前的旧坑。

不过即便如此,旅游消费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出来,2024年国内游花了5.8万亿元,跟2019年差不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时候其实可以看看日本的经验,毕竟它是上一代基建狂魔,在旅游转型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日本进入深度老龄化后,也曾面临私人消费低迷的问题,1994-2006年,私人消费年均复合增速只有0.8%,比1981-1993年差远了。

2013年,日本政府提出观光立国战略,把旅游当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靠发展入境游拉经济,想摆脱低迷的状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刺破后,居民部门受了重伤,出境游人数就基本不涨了,之前日本可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国,到处都能看到日本游客花钱大手大脚。

这个拐点让日本政府开始琢磨:国内需求不行,能不能靠入境游补一补,于是就想到用文化优势(比如动漫、传统茶道)和自然风光(比如富士山)撬动旅游产业,既能增加就业,解决地方经济空心化的问题,还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

为了推进入境游,日本政府做了不少实事,2013-2019年,差不多30次放宽签证政策,涉及中国、印度、东南亚、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比如推出多次往返签证、简化申请材料、搞护照预登记制免签、放宽经济条件等,另外,免税店也越来越多,日本把食物、饮料、药品、化妆品这些消耗品都纳入免税范围,2018年的免税店数量是16年前的10倍。

当然,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日本专门设了观光厅,还推出旅游事业振兴资金,集中力量推旅游。

效果确实很明显,2013-2019年,日本入境旅客人数一直涨,2013年突破1000万人次,2019年比2003年增长了611%,入境旅游消费金额也跟着大幅增长。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很多人去日本旅游,不只是去景点,还会去当地的菜市场、小餐馆消费,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这也带动了日本国内消费市场。

借鉴日本的经验,咱们国内旅游的核心破局点,其实是从服务贸易逆差变成顺差,同时把国内过剩的旅游基建用起来,化解地方债务和就业问题。

另外,旅游还能跟老龄化结合起来,老龄化是绕不开的灰犀牛,怎么让这部分人群带动经济,旅游就是个好选项。

老年旅游人数已经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以后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个比例还会涨,对地方来说,以后可能会有两个争夺。

争年轻就业人口,稳住就业,争老年旅行团,带动消费、化解债务,这种养老金闭环模式,说不定会成为地方化债的重要筹码。

只要方向对了,把服务消费做起来,把旅游的潜力挖出来,慢慢激活内需循环,经济总会找到新的增长点,那么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财经   反常   买单   百姓   经济   旅游   日本   效应   地方   日本政府   国内   普通人   逆差   景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