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恩师何威仪揭秘:其实我跟全红婵有很多矛盾,原来是这样的

在广东一所中学的交流活动现场,聚光灯下的何威仪接过话筒,一句“其实我跟全红婵有很多矛盾”让台下瞬间安静下来。

在场的师生们满脸疑惑,要知道这位被全红婵视作“第二个父亲”的恩师,从11岁发掘她到陪伴她站上奥运领奖台,早已是体坛师徒情深的典范。

那些赛场上的并肩作战、生活里的无微不至,怎么会和“矛盾”沾边?

随着何威仪缓缓道来,这段师徒间的特殊“矛盾”背后,藏着的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

2018年的湛江体校,11岁的全红婵还带着稚气,每次训练结束都要攥着湿透的毛巾大口喘气,却从没喊过一句累。

何威仪就在这时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她的身体协调性远超同龄孩子,起跳时的爆发力更是透着难得的天赋。

“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是块璞玉,就是得好好打磨。”后来何威仪回忆起初次见面时的场景,眼里满是笑意。

把全红婵招入麾下后,何威仪的生活里就多了份“甜蜜的负担”。

训练场上他是严格的教练,一个起跳角度不对,会让全红婵反复练习几十次,直到动作标准为止。

生活里他又像亲爸,全红婵不爱吃青菜,他就变着花样做蔬菜沙拉;天气转凉,他总会提前把厚外套放在训练馆的长椅上。

可即便是这样的相处模式,“矛盾”还是悄悄冒了头。

何威仪口中的“矛盾”,从来不是争吵或对立,而是师徒俩对训练和比赛的不同想法。

全红婵别看年纪小,在跳水这件事上却有着超乎年龄的主见。

平时练新动作,何威仪会根据她的身体状态制定计划,可有时全红婵觉得自己状态不错,会主动提出增加训练强度。

遇到动作细节调整,她也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教练,这样跳我感觉更稳”。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矛盾”发生在2021年西安全运会上。

当时全红婵刚拿下东京奥运金牌,外界都期待她再创佳绩,可单人决赛的第三跳207C出现失误,水花控制不及预期,分数一下被拉开差距。

场边的何威仪急得手心冒汗,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接下来的动作调整方案。

就在他准备上前叮嘱时,全红婵先一步走了过来,脸上没有丝毫慌乱,反而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教练,我知道后面怎么跳了。”

何威仪愣了一下,看着徒弟坚定的眼神,到了嘴边的调整建议又咽了回去。

按照他的经验,此时应该降低后续动作难度保稳分,但全红婵坚持要挑战难度系数3.3的动作。

“那一刻真挺纠结的,我怕她压力太大再失误,可又信她的判断。”

何威仪后来坦言,那几十秒里他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斗争,最终还是选择听全红婵的。

结果正如大家所见,全红婵接下来的动作近乎完美,尤其是最后一跳的“水花消失术”,让裁判纷纷给出高分,硬生生把比分追了回来,逆转拿下冠军。

下场后,全红婵扑进何威仪怀里,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都被汗水浸湿了。

这样的“矛盾”在师徒俩的相处中并不少见。

东京奥运会前的封闭训练期,何威仪为了让全红婵适应国家队节奏,特意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可全红婵总在完成既定任务后主动加练。

有次练到晚上八点多,场馆里只剩他们俩,何威仪劝她休息,她却摇着头说:“教练,再练两组207C吧,我感觉快找到最佳状态了。”

何威仪看着她满是老茧的手掌,既心疼又无奈,最后还是陪着她完成了加练。

这些“矛盾”的本质,其实是教练的经验判断与运动员的自我认知之间的碰撞,更是信任与包容的体现。

何威仪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全红婵,他知道跳水是运动员用身体完成的艺术,只有让她遵从内心的节奏,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而全红婵的“坚持己见”,也从来不是任性,而是对跳水的极致追求和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

随着全红婵的成绩越来越亮眼,师徒俩的“矛盾”也有了新的内涵。

巴黎奥运周期,全红婵迎来身体发育期,身高体重的变化让她的动作稳定性受到影响。

何威仪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建议她适当降低部分动作的难度系数,先保证完成质量。

可全红婵却不愿意,她觉得不能因为身体变化就妥协,反而要通过更精准的训练来克服困难。

那段时间,训练馆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何威仪拿着秒表记录她的空中姿态,时不时喊停指出问题;全红婵一边擦汗一边提出自己的调整思路,两人围着技术视频反复讨论。

最终他们找到折中的办法,保留高难度动作,但增加基础力量训练和细节打磨。

后来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上卫冕成功,赛后抱着何威仪哭着说:“教练,还好当时咱们都没放弃。”

生活里的小“矛盾”同样透着温情。

全红婵爱吃零食,训练间隙总爱偷偷啃饼干,何威仪嘴上说着“少吃点甜的”,转头就会在她的背包里塞上山楂片解腻。

何威仪习惯早起晨练,却总会特意晚走半小时,等全红婵吃完早餐再一起去训练馆。

有次两人去参加活动,全红婵背着小书包啃着面包,穿得正式的何威仪默默提着她的行李箱,活脱脱像老爸带闺女出门,网友看了都打趣:“这哪是矛盾,分明是宠溺。”

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广东省表彰大会的现场格外热闹。

17岁的全红婵把两枚奥运金牌扛在肩膀上,像个骄傲的小战士,何威仪站在她身边,双手捧着其中一枚金牌细细端详,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

这一刻,那些训练场上的争执、比赛前的纠结、背地里的付出,都化作了最动人的勋章。

如今全红婵已经成长为中国体坛最年轻的奥运三金王,手上的老茧和赛前需要绑半小时的绷带,都是她努力的见证。

而何威仪依然会在她休假时喊她来家里吃饭,师母做的红烧肉还是她最爱的味道。

当被问到现在还有“矛盾”吗,何威仪笑着说:“还是有啊,她总想加练,我总想让她多休息。”

回头再看何威仪口中的“矛盾”,哪里是什么争执,分明是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最珍贵的共鸣。

何威仪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了全红婵的天赋,更用包容的心态守护着她的个性;全红婵用不懈的努力回应着恩师的期待,更用独立的思考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这种“矛盾”背后,是专业的碰撞,是信任的沉淀,更是双向奔赴的温情。

体育史上从不缺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却少有像何威仪这样懂包容、肯放手的教练。

全红婵的成功,既是她自身努力的结果,更是何威仪用心浇灌的成果。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概就是这样。

伯乐不仅要能识得千里马的潜质,更要懂得给千里马足够的空间去驰骋,在它迷茫时指引方向,在它奋进时默默护航。

那些曾经的“矛盾”,早已成了这段师徒情谊中最鲜活的注脚。

最好的师徒关系从来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服从,而是彼此理解、相互支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共同成长。

而这,正是“伯乐与千里马”故事最动人的现代演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体育   威仪   恩师   矛盾   伯乐   动作   千里马   教练   师徒   巴黎   奥运   跳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