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4不吃,吃了秋难安”今日立秋,饮食要忌嘴,平安入秋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气候进入换季节点,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湿度下降,风干气燥,人容易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皮肤干痒、口干便秘等问题。

这不是个体差异,是身体对环境刺激的自我调节机制启动了。外界变了,内环境也要跟上。

如果饮食结构还停留在夏天的清凉解暑或暴饮暴食状态,身体就会进入紊乱节律,代谢失衡、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后续各种病症就容易冒头。

很多人觉得立秋之后“贴秋膘”是传统,就把高脂肉类搬上桌,以为吃得补一点,就能增强抵抗力。

秋天虽然阳气逐渐内敛,但脾胃功能并没有完全恢复,尤其是在经历了整整两三个月高温、饮水多、出汗多、食物偏凉的刺激之后,消化系统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

突然增加油腻、重口味、肉类食物,不但难以吸收,还会在肠道积滞、发酵、产气,诱发消化不良、胃肠胀气,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胰腺负担增加、血脂突然升高等问题。

有研究发现,立秋后一周内,胃肠道急诊人数较平时增加12%左右,而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障碍。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肠胃敏感,实际上,是饮食节奏没跟上季节节律变化。

医学上讲,节律比内容更重要。人是周期性生物,食物摄入要配合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是机械式执行。

除了结构错位,还有一种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食物的“滞留时间”。立秋之后,体温调节机制开始偏内向,胃肠道的排空速度变慢。

如果摄入高黏度、高脂类食物,胃内容物停留时间会延长,胃酸分泌会持续刺激黏膜,容易引起慢性胃炎复发。

而且这种食物消化过程中会加重胰液分泌负担,使胰酶活性上升,对胰腺是个不小的刺激。轻则腹胀、恶心,重则诱发高脂急性胰腺炎。

比这更严重的,是体内容易积聚“代谢垃圾”。很多加工类食物、冷饮、烧烤、腌制类零食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亚硝酸盐、磷酸盐、防腐剂,

这些东西在高温下影响小,但进入秋季,气温降低,肝肾解毒能力下降,代谢效率变慢,这些成分容易滞留体内,形成微炎症状态。

临床研究中已发现,肠道屏障功能会在季节更替期下降,外来毒素通过肠道进入血液的风险上升,这也是很多人一入秋就出现皮肤痒、睡眠差、抵抗力低下的真正原因。

另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很多人继续沿用夏天“吃生冷”的饮食逻辑。

觉得秋老虎未退,冰饮、水果、冷食还可以继续。实际上,肠道黏膜对冷刺激非常敏感。

秋季本身就有“肺燥肠燥”的体内趋势,冷刺激会让肠道蠕动速度骤降,直接引起排便不畅、便秘,甚至肠痉挛。

此外,冰镇饮品还会诱发血管收缩,心脏病、高血压人群在这时候饮用冰水,诱发心率失常、血压飙升的概率是平时的2倍以上。

水果本身问题不大,但选择上必须调整。夏天多是水分足、糖分高的水果,秋天应避开高糖分和高钾类。

特别是葡萄、哈密瓜、荔枝这类升糖速度快的水果,对血糖敏感者不友好。

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会误认为吃这些水果能润燥,实则不然。这类水果反而会刺激口腔黏膜,加重咽干。

此外,这些水果的糖分吸收速度快,会让胰岛素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容易引发餐后低血糖,表现为头晕、出汗、乏力。长期反复这种波动,对胰腺是慢性打击。

加工肉制品也是个问题。立秋后进补风气渐盛,火锅、烧烤开始回归饭桌,而其中的大量加工丸类、冻肉制品、高盐腌制品往往含有大量钠和亚硝酸盐。

正常人尚且有肾脏代谢调节能力,慢性病人群如高血压、慢性肾病、心衰患者,在秋季这种干燥环境下,

一旦钠摄入增加,水分摄入却减少,很容易出现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等风险。

研究显示,秋季肾病患者因高钠摄入住院的比例,比春夏高出21%。

说到不能吃,很多人会想到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个判断方向对,但逻辑要更准确。

不是辣椒本身有毒,而是在秋天这种免疫系统容易“起波动”的时点,刺激性强的食物会激发肠道过敏反应,引发黏膜损伤、微出血、甚至诱发肠炎。

调味品也需要特别留意。火锅底料、蘸料、烧烤料这类复合调味品中,往往含有大量谷氨酸钠、磷酸盐、增香剂、乳化剂等添加物。

这些物质代谢路径复杂,需要肝肾协同解毒,而秋季肝肾代谢能力相对弱化,一旦摄入超标,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诱发水肿、头胀、睡眠紊乱、内分泌波动。

而且很多调味品中含有重金属残留,平时吃不出问题,在这个节点更容易累积损伤。

有些人会觉得“吃不饱会虚”,于是开始大补。这种补法往往错误。

很多人通过炖汤、炖肉、浓汤面等方式“进补”,结果体重增加、脂肪堆积、血脂上升,还误以为是吸收得好。

事实是,立秋后的“进补”要控制节奏,不是加量,而是调结构。

过多的动物脂肪会刺激胆固醇升高,加重脂肪肝,也会提高血液黏稠度,在秋天这种血液循环放缓的状态下,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补法不当,还有一个后果是代谢信号错乱。高热量饮食会扰乱胰岛素和瘦素的反馈机制,使大脑对饱腹感的感知下降,容易进入暴食模式。

而秋天原本就是“食欲上升期”,如果不克制,代谢会失控,糖代谢异常、胰岛功能受损、血脂波动等问题接连出现,长远看是慢病风险的加速器

那问题来了:如果不靠补、不靠吃得多,靠什么才能让秋季真正进入身体的节奏里?

答案不是食物种类,而是进食的时间段和频率。近年的研究逐渐证明,与其控制食物内容,不如先调控“进食窗口”

尤其在季节更替期,12小时内完成全部进食的人群,体温调节和肠道屏障功能更平稳,病症发生率下降了18%。

这说明一个关键问题,秋天不是靠吃什么过的,而是靠什么时候吃、吃得有节奏过的。

人在节气变化时,最需要的是代谢的稳定感,而不是营养的堆积感。谁掌握了进食时间的节律,谁就掌握了入秋之后内环境的调控权。

谁还在靠补,谁就会在吃下去的每一口里,把身体往“秋难安”的方向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谢丛尚.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相关性研究综述[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11):66-67+7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养生   立秋   入秋   平安   饮食   今日   食物   肠道   秋季   水果   节律   黏膜   秋天   糖分   胰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