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以来,新能源赛道强势反弹,成为市场最亮眼的主线之一。
尤其是以固态电池、储能为代表的细分领域,领涨全市场,部分龙头个股累计涨幅已超50%。
面对持续上涨的行情,大家开始犹豫:新能源已经连7连涨,现在还仍处布局窗口?
我们认为,判断一个板块是否值得继续参与,不能仅看涨了多少,今天我们就从交易拥挤度、估值水平这二个维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衡量市场情绪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交易拥挤度。
我们以“固态电池板块成交额占全A股总成交额的比重”作为观察窗口,发现自2025年8月以来,资金对固态电池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该比例的历史分位数已从年初的40%攀升至目前的90%左右,接近过去五年的高点。

这说明机构资金和活跃资本正在加速涌入该领域,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
但需要指出的是,高关注度≠高风险。
当前的交易热度更多是“从极冷到回暖”的修复过程,而非像2020年或2021年那样出现全民追涨、杠杆加码的非理性繁荣。
换言之,当前的资金流入仍以产业认知驱动为主,投机情绪相对克制。
此外,从ETF资金流向看,创业板新能源ETF等主流产品份额仍在持续增长,显示增量资金仍在进场,尚未出现“散户跑步入场、机构悄然撤退”的典型见顶信号。
经过本轮上涨,新能源板块估值有所回升,但横向对比科技成长赛道,依然处于相对洼地。
以固态电池板块为例,当前PE(TTM)约为34.6倍,处于近五年75.26%的分位数。
乍看不低,但若与同属“新质生产力”的其他科技赛道对比,则显得更具吸引力:
光模块:PE超70倍,近五年分位数达95%以上
半导体设备:PE约50倍,分位数85%
算力基础设施:PE普遍在60倍以上

相比之下,固态电池作为兼具技术突破、商业化落地三大要素的硬科技方向,其估值并未明显透支未来增长。
尤其考虑到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应用场景拓展(如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方面的革命性潜力,当前估值仍具备长期配置性价比。
更重要的是,整个新能源车指数的估值目前约为32倍PE,位于近十年39%的分位点,远低于历史中位数,说明板块整体仍处于估值修复阶段,尚未进入高估区间。
综合来看,当前新能源板块虽经历连续上涨,但交易热度尚在合理区间、估值仍处历史偏低水平支撑逻辑并未改变,尤其是固态电池与储能等高景气细分方向。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方法论,不止对于新能源,对之前的AI科技,也是使用这个方式。
欢迎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一起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