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安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融安县隶属广西柳州市,位于广西北部,北邻三江、龙胜、临桂等县 (区),南邻柳城、鹿寨等县,东邻永福县,西邻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安县风光秀美,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历来是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中心区域和商品集散地。县城所在地长安镇市场繁荣,商贸兴旺,通信便捷,经济发达,近代与贺州的八步镇、河池宜州的怀远镇、玉林容县的容城镇一起并称 “广西四大名镇”,有目前广西保存最完好的骑楼街,素有 “小柳州”之美称。融安县主要旅游景区有大良门仙湖景区、红茶沟森林公园景区、沙子石岩景区。有“中国金桔之乡”称号,同时是全国香杉生态板生产第一县。#广西#


历史沿革

融安县原与融水苗族自治县合称融县。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今县境为百越地。秦属桂林郡琳州峒。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今县境属郁林郡潭中县。三国(东吴范围)和两晋(220—420年),今县境仍为潭中县,又归桂林郡管辖。

南北朝(420—589年),南朝齐析潭中县置齐熙县、齐熙郡,为县境建制之始,郡治在今县地。南朝梁代于齐熙郡兼置东宁州。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宁州为融州,改齐熙县为义熙县,属始安郡,大业初撤销融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设融州。武德六年(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仍为州治。五代十国(南汉范围)、宋、元仍为融州、融水县。元曾一度升“州”为“路”,后仍降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融水县直属融州。洪武十年(1377年),降融州为融县,属柳州府。清代因之。

民国时期仍为融县,民国2年属柳江道;19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属柳州行政监督区;29年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38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区治融县。

解放后仍称融县,县人民政府设在融乐镇,属柳州专区(后更名柳州地区),至今不变。1951年7月21日,融县人民政府从融乐镇迁至长安镇,仍称融县。1952年9月2日,广西省人民政府下文将融县改为融安县。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200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柳州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融安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融县全境共划分长安、思管、鹅颈、清流等4镇。长安镇共管辖118村,其中:长安镇16村,鱼楼马架(壮村)13村,浪溪江(壮村)36村,南江13村,桐江7村,李获江7村,保江26村。思管镇共管辖66村,其中:里廓一洞13村,东乡一洞13村,思管一峒9村,六婆(壮村)6村,满洞一婆5村,上洞一婆6村,社潭一婆5村,泗丁一婆4村,鱼洞一婆5村,鹅颈镇共管辖32村,其中壮村7村。清流镇共管辖69村:汉村39村,壮村18村,瑶村12村。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融县全境行政直属区划为:9团、4镇。9团:上郭团、古鼎团、铁坑团、桥头团、下郭团、水东团、小村团、东良团、博塘团。4镇:长安镇、思管镇、清流镇、鹅颈镇。

民国24年(1935年),联编乡镇时,安江、带安联为一乡,称安江带安联乡公所,所在地板榄圩;浪保、鼎安联为一乡,称保安鼎安联乡公所,所在地大将;盘安、公和联为一乡,称盘安公和联乡公所,所在地岗尾;安陲、安隅联为一乡,称安陲安隅联乡公所,所在地珠玉;安石、安东联为一乡,称安石安东联乡公所,所在地浮石;安石(一部分)联入长安镇,称长安镇公所,所在地长安镇;巷口、东岭联为一乡,称巷口东岭联乡公所,所在地东岭圩;安仁和良古联为一乡,称安仁和良古联乡公所,所在地大良圩;潭头仍独成一乡,称潭头乡公所,所在地潭头圩;德里与东起旧东乡团联为一乡,称德里联乡公所,所在地东江圩;镇东与东起乡旧起西及东合乡的奉三、宝兴二团联为一乡,称大坡联乡公所,所在地大坡圩;永清乡与东合乡旧大兴、五福、丹马各团联为一乡,称大坪联乡公所,所在地大坪。共计12个乡。以上今属融安县。

民国25年(1936年),融县共辖3个区、2个镇、28个乡。今县境共辖2个区、1个镇、19个乡。

长安区设10乡82村947甲、1镇10街147甲。

民国27年(1938年)2月10日,罗城县析出插花飞地小长安乡毛潭村东西毛潭屯、洞屯、河沙村、滑桥屯、木西屯和双蒙村七星屯划归融县管辖。同年8月13日,融县析出插花飞地新迥村,划归罗城县管辖。

1949年12月至1951年3月,融县设6区,即:和睦、融水、香粉、大良、镇东、长安等区。村甲沿袭民国时期。

1951年4月至1951年7月,融县设7区1镇。即:融水、和睦、大良、盘安、东清、鼎安、香粉区及长安镇。今县境含大良、盘安、东清、鼎安和长安镇。

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融县设10区1镇。即:融水、永乐、和睦、大良、德里、东清、盘安、西隅、鼎安、香粉区及长安镇。

1952年9月2日,经广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融县改名为融安县,划出部分区域成立融水县。

1953年3月24日,永福县大勤、雅瑶、福田等地划归融安县。

同年3月,鹿寨县下胆屯划归融安县。同年3月,融安县调整区域,设7区1镇5街94乡。即:长安镇(区级镇)下设长庆、和平、建设、新华、昇平5街及水上、新民2乡;第一区(大巷)下设珠玉、安宁、塘安、大巷、小洲、北府、平安、大坡、大乐、江口等10乡;第二区(龙妙)下设板茂、太江、董安、瓜洞、雅仕、东潭、木吉、大将、古营、雅瑶、福田、章口、合理、龙妙、大华、大勤、才妙等17乡;第三区(板榄)下设杨眉、东岭、泗安、龙纳、苏田、官昔、板榄、里鸟、黄金、山尾、古龙、江北、拉谢、四平、门楼等15乡;第四区(大坡)下设南茶、月星、祥多、同仕、寿局、禄局、岗伟、治安、振采、福局等10乡;第五区(东江)下设北府、良村、崖脚、浮石、安太、六寮、长寿、泉头、长隆、起西、隘口、东江等12乡;第六区(泗顶)下设山贝、桥板、温良、阳山、良能、三坡、古丹、南畁、三睦、红庙、吉照、泗顶、儒南、沙子等14乡;第七区(大良)下设和南、大良、红岭、良北、新龙、潭头、龙山、新桂、大岸、东相、龙城、巷口、芙蓉等13乡。

1953年6月5日,融安县雅瑶区的双河乡划归永福寿城区。

同年7月31日,融安县正式析出永乐、和睦、沙巩等地划归大苗山苗族自治区。

同年,鹿寨县拉君、拉范、六叫等自然村划归融安县泗顶区(今属桥板乡古板村)。

1955年5月25日,永福县第七区(三皇)的山贝、温良、桥板、良能、阳山及华山乡的思美村划归融安县管辖(今分别属桥板乡及泗顶镇)。

同年7月,三江县东岭瑶族自治乡划归融安县板榄乡。

10月24日,鹿寨县屯秋区所辖的良老乡及板料乡的斗耀、新村、拉麻、拉棒、中胆、拉长等村,划归融安县管辖。

1956年6月,经融安县、大苗山县调查协商同意,融安县芙蓉、巷口2乡划归大苗山苗族自治县管辖。

1958年7月,融安县设22个乡、1个镇,154个人民公社、1820个生产队。23个乡镇是:大巷、安宁、大乐、大将、龙妙、雅瑶、板榄、黄金、门楼、东岭、良老、大良、潭头、红岭、东江、大坡、岗伟、浮石、崖脚、泗顶、沙子、桥板等22乡及长安镇。

1959年4月5日,融安县设18个人民公社、147个生产大队、1348个生产队。人民公社是:长安、大巷、大乐、安宁、大将、龙妙、雅瑶、板榄、大坡、浮石、东江、东起、沙子、泗顶、桥板、大良、潭头、红岭等。

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变动时,全县划分22个人民公社、1个镇,下设146个生产大队,其中:

板榄人民公社,下设板榄、里鸟、山尾、四平、乐江、木吉、车平、江北等8个生产大队。

门楼人民公社,下设门楼、龙纳、麻江,泗安、东岭等5个生产大队。

黄金人民公社,下设黄金、冠带、杨眉、双南、苏田等5个生产大队。

古龙人民公社,下设古龙、拉谢、官昔、马步、喇叭等5个生产大队。

雅瑶人民公社,下设雅瑶、章口、坡尾、大勤、宾口、坡仙、福田、山环、木弄、下寨等10个生产大队。

大将人民公社,下设大将、东潭、才妙、瓜洞、董安、雅仕等6个生产大队。

岗伟人民公社,下设同仕、甫上、瓦窑、三寨、岗伟等5个生产大队。

大坡人民公社,下设大坡、洞马、福上、福下、禄局、星上、星下、治安、寿局等9个生产大队。

泗顶人民公社,下设三坡、满洞、泗顶、振采、儒南、山贝、超美、吉照等8个生产大队。

桥板人民公社,下设桥板、阳山、二村、温塘等4个生产大队。

良老人民公社,下设良老、良能、古丹、古板等4个生产大队。

浮石人民公社,下设浮石、起西、长隆、隘口等4个生产大队。

大乐人民公社,下设和寨、江口、董滩、淑母、五星、望枧、银洞、红星、太平、竹子、福星、东圩、江口渔业等13个生产大队。

大巷人民公社,下设大巷、米洞、新合、小洲、木樟、河勒等6个生产大队。

安宁人民公社,下设国星、富用、鹿鸣、珠玉、遥送、四朗、志远、塘寨、保安、大袍等10个生产大队。

东江人民公社,下设东江、泉头、六寮、黎家、茶家、桥头、白竹、谏村等8个生产大队。

东起人民公社,下设良村、崖脚、长星、安太等4个生产大队。

大良人民公社,下设大良、良北、湖洞、里居、河南、新和、龙山、古龙、新浪、东茂、古兰等11个生产大队。

潭头人民公社,下设潭头、新桂、大良、西岸、岭背、新林等6个生产大队。

红岭人民公社,下设红岭、大岸、培村、龙城、东相等5个生产大队。

龙妙人民公社,下设龙虎、古营、板茂、太江、合理、设洞等6个生产大队。

沙子人民公社,下设三睦、南岸、红庙、沙子等4个生产大队。

长安镇,除街道外,下设新民、大洲等2个生产大队。

1962年9月,撤销大人民公社,恢复区、乡建制,设9区1镇。即:大巷、大将、雅瑶、板榄、大坡,浮石、泗顶、桥板、大良等区及长安镇。原生产大队改为小乡,实行政社合一,小乡亦称人民公社。

1966年,鹿寨县的古板乡划归融安县桥板乡(即原百寿县富禄乡)。

1966年秋,撤区,恢复大人民公社建制,设10个人民公社1个镇。即;大巷、大将、雅瑶、板榄、大坡、浮石、泗顶、桥板、大良、潭头等人民公社及长安镇。原小乡(小公社)转改称为生产大队。

1969年春,调整个别人民公社区域,设12个人民公社1个镇。即:大巷、大将、雅瑶、板榄、大坡、浮石、东起、泗顶、沙子、桥板、大良、潭头等人民公社及长安镇。

1984年8月,全县将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并将人民公社改为乡,同时将大巷人民公社分为大巷、大乐两乡,其余不变。生产大队改为村。

1996年,融安县面积2894平方千米,人口约30.3万人。辖4个镇、10个乡:长安镇、泗顶镇、大良镇、浮石镇、大巷乡、大将乡、板榄乡、城东乡、雅瑶乡、大坡乡、桥板乡、沙子乡、东起乡、潭头乡。县政府驻长安镇。

1999年1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融安县部分调整长安镇、城东乡和大巷乡行政区划,扩大长安镇行政区域范围,将城东乡的东圩、红卫、大乐等3个行政村和大巷乡的大巷、新安、大洲等3个行政村划归长安镇管辖;6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板榄、大将乡改为镇建制,两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2000年,融安县辖6个镇、8个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城东乡、大巷乡,整建制并入长安镇,长安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6个乡:长安镇、浮石镇、泗顶镇、板榄镇、大将镇、大良镇、雅瑶乡、大坡乡、东起乡、沙子乡、桥板乡、潭头乡。

2005年7月,撤销城东乡、大巷乡,整体并入长安镇,长安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16年全县总人口32万人,辖大良、泗顶、浮石、长安、大将、板榄等6个镇,潭头、东起、桥板、沙子、大坡、雅瑶等6个乡,153个行政村 (社区),1 442个自然屯,2 28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6.55万人,农业户数6.12万户,聚居汉、壮、苗、瑶、侗等19个民族。

2020年全县辖长安、浮石、大良、泗顶、板榄、大将6个镇,以及雅瑶、大坡、潭头、东起、沙子、桥板6个乡,148个行政村和社区(其中行政村137个、社区11个)。

2024年融安县辖6个镇、6个乡、137个村、11个社区:长安镇、浮石镇、泗顶镇、板榄镇、大将镇、大良镇、雅瑶乡、大坡乡、东起乡、沙子乡、桥板乡、潭头乡,县政府驻长安镇。

大美广西欢迎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旅游   安县   历史沿革   广西   行政区划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安县   桥板   浮石   大将   东江   柳州   沙子   长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