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的“好日子”快到头了!烧钱大战降温,巨头们已换赛道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现在这场外卖大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美团守着餐饮基本盘不动摇,阿里则整合内部资源,把高德“扫街榜”作为S级项目重推,甚至重新启用了口碑这个品牌,直接对标大众点评。

做榜单就是做供给端的抓手,外卖也是一个道理,光靠补贴抢用户不够,关键是要打造有粘性的供给体系,在如今这个大消费时代,外卖生意还好做吗?

补贴大战背后的真相

最近不少人被各家的补贴战搞得眼花缭乱,这边说日订单破亿,那边说用户量暴涨,看起来热闹非凡。但说实话,用补贴来衡量一个平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因为但凡外卖平台没有了补贴,用户们就会寻找别的有补贴的平台,外卖平台也是一个道理,在补贴这个“核弹”面前,没有什么用户忠诚度可言,有补贴就有增长。

即便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美团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营收增长,坐拥百亿经营利润,市场已经给出了它的答案。

这轮大战之所以集中在饮品赛道,就是因为这个品类最标准化,最容易起量,真要去做正餐,需要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可不是光靠补贴就能解决的。

美团的高管王莆中说得直接:茶饮订单补贴“没意义”,这话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餐饮才是更高频、更刚需的赛道。

两种不同的产品逻辑

我们要明白,互联网产品其实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用户型产品,比如微信、抖音、高德地图这类,用户只要用就行了,企业靠广告变现,这类产品拼的是用户体验。

哪类产品粘性更强?显然是用户型产品,视频号能从抖音快手那里抢市场,靠的是微信的超级流量入口;高德能做地图行业第一,靠的是极致的产品体验。

而消费型产品,用户是最没有忠诚度的,看视频是为了追剧,听音乐是为了听歌,点外卖则是谁家便宜就用谁,今年的补贴大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就连企业员工也都是哪家补贴多用哪家。

巨头们在争什么?

既然这么难做,为什么巨头们还要在外卖这个赛道拼命砸钱?阿里看上的根本不是外卖那点毛利,而是即时零售与整个电商业务的协同效应,这个目标现在已经几乎是明牌了。

数据显示,8月份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8000万单,月度交易用户数较4个月前增长了200%,这些数字背后,是阿里对消费入口的渴望。

但外卖行业的真正竞争,其实早就结束了,补贴大战不可能永远打下去,阿里能动用的资金有5800亿,京东有2234亿,美团有1700多亿,会不会投入上千亿继续打下去?大概率不会,因为边际收益太低了。

为什么难打破?关键是成本问题,外卖的履约成本一单要5到8块钱,比快递高出不少,这么高的成本,注定了即时零售不可能成为电商的主角,这也是为什么至今没有出现一个专门送商品的外卖平台——成本根本裹不住。

大消费时代的终局思考

巨头们在外卖这片红海里厮杀,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砸钱做数据,补贴抢用户,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争夺“消费第一入口”的地位。

现在各个超级APP都在朝着“巨无霸”的方向进化,京东、淘宝、抖音、美团、支付宝,都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而是想要包办用户的所有消费需求。

增长越来越难,大家都想缩短流量转化路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用户在自己的APP里完成所有消费行为,这才是“大消费”概念被重新提起的根本原因。

看看这些数据:微信月活13亿、美团月活8.9亿、淘宝月活6亿、抖音月活7.5亿,用户的注意力和需求从未如此集中。

在这个新时代里,必然会有新的商业变革出现。外卖大战之后,真正的拐点会在何时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

钛媒体APP--“大消费“时代,不要低估外卖生意的“厚度“ 2025-09-17 18:3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赛道   外卖   好日子   大战   用户   阿里   产品   淘宝   平台   订单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