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刀与恐惧:历史上印度人惧怕阿富汗人的深层缘由

1839 年,第一次英阿战争期间,英军阵营里的印度雇佣军突然爆发大规模逃亡。这些常年跟随英军作战的士兵,并非畏惧英军的纪律或战场的炮火,而是惧怕与阿富汗人作战,他们的祖辈世代流传着关于阿富汗人弯刀与屠刀的恐怖记忆,从德里苏丹国的人头税到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九次入侵,阿富汗人如同悬在印度头顶的利剑,用数百年的军事威慑与统治压迫,塑造了印度人难以磨灭的恐惧。

△阿富汗的普什图人

普什图人彪悍民风与早期南下的军事威慑

阿富汗的核心民族普什图人,是塑造印度恐惧记忆的起点。这个约四千万人的民族,半数以上聚居在阿富汗境内,其余分布于巴基斯坦、伊朗等地,世代生活在中亚与南亚交界的高原、山地间。

恶劣的自然环境与部落间的长期纷争,孕育了普什图人 “彪悍尚武” 的民族特性,他们以盛产勇士而闻名,擅长山地突袭与近身搏杀,对掠夺与征服有着天然的文化认同。

十三世纪,是普什图人首次以大规模军事力量介入印度历史的关键时期。当时,他们与突厥军事贵族结盟,组成联军南下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突破印度西北部的防御屏障。

△古代阿富汗士兵

彼时的印度大陆虽有诸多邦国,却因长期分裂缺乏统一的军事力量,且军队以步兵为主,难以抵挡普什图 - 突厥联军的骑兵冲击。联军所到之处,不仅掠夺粮食与财富,更对抵抗的城镇展开屠杀,用 “屠城立威” 的方式瓦解印度人的抵抗意志。

最终,这支联军在印度北部建立起德里苏丹国,开启了中亚游牧民族对印度的长期统治。普什图人作为核心军事贵族,直接掌控军队与地方实权,他们不事生产,以战争与掠夺为生计,将印度人视为 “被征服者” 而非同胞。

这种早期的军事优势与掠夺性统治,为印度人埋下了恐惧的种子 —— 普什图人不再是遥远的异族,而是近在眼前、手握屠刀的统治者,他们的弯刀与铁骑,成了印度人对 “阿富汗人” 的第一重恐惧记忆。

△德里城

德里苏丹国的铁腕统治

德里苏丹国的建立,让印度人对阿富汗人的恐惧从 “军事威慑” 转向 “制度性压迫”。这个以普什图、突厥军事贵族为核心的政权,从诞生之初就将 “歧视印度教” 作为统治根基,用法律与税收工具,将印度人置于社会底层,这种长期的压迫,让恐惧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苏丹国明确推行 “宗教歧视政策”:作为统治者的穆斯林(以普什图人为主)享有免税、参政的特权,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居民,不仅要缴纳高额的 “吉兹亚税”(人头税),还被禁止携带武器、担任公职,甚至不能穿着丝绸等象征身份的衣物。

若有印度教徒拒绝缴税或反抗,等待他们的便是普什图士兵的屠刀 —— 史料记载,1327 年,德里苏丹图格鲁克因印度教徒暴动,一次性屠杀了德里周边数千村民,尸体堆积成山,以此警告所有 “异教者”。

△德里苏丹国的军队

更让印度人绝望的是 “反抗 - 镇压” 的恶性循环。面对压迫,印度各地曾多次爆发起义,从北部的拉贾斯坦邦到南部的马杜赖王国,起义者试图驱逐普什图统治者,却始终不敌苏丹国的精锐骑兵。

普什图军队擅长快速机动,总能在起义扩散前抵达战场,用 “烧村”“屠城” 的残酷手段镇压反抗 —— 他们不仅杀死起义者,还会掳走妇女与儿童,将其变卖为奴,让印度人明白 “反抗的代价是灭族”。

这种制度性压迫持续了近 300 年,比单次战争的冲击更具破坏力。印度人逐渐形成 “阿富汗人不可反抗” 的心理定式:普什图人的弯刀不仅悬在战场上,更悬在税吏的账本里、村庄的入口处,恐惧从 “对死亡的害怕”,变成了 “对整个统治体系的无力感”。

△艾哈迈德沙的画像

杜兰尼的九次入侵

如果说德里苏丹国的统治是 “慢性恐惧”,那么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入侵,便是将恐惧推向顶峰的 “急性冲击”。这位被阿富汗人尊为 “国父” 的君主,用九次南下印度的军事行动,以 “不可战胜” 的姿态,给印度人留下了最血腥的记忆。

艾哈迈德的传奇人生本身就充满威慑力:他幼年被敌对部落俘虏,囚禁于坎大哈城堡,却凭借智慧与勇力被波斯皇帝纳迪尔沙赏识,获赠近卫军统领之职。

纳迪尔沙遇刺后,他夺取波斯政权未果,便带着皇帝的宝藏与精锐军队返回阿富汗,1747 年建立杜兰尼帝国。这种 “从俘虏到帝王” 的经历,让他兼具谋略与狠辣,而手中的波斯精锐与阿富汗部落联军,更成了他征服印度的利器。

从 1748 年到 1767 年,艾哈迈德九次率军入侵印度,每次都以 “势如破竹” 收场。即便是印度最善战的马拉塔联盟与锡克武装,也无法抵挡他的攻势 。

公元1756 年,他攻陷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普什图士兵在城中展开为期三天的烧杀抢掠,不仅掠夺了约一亿两千卢比的财富(相当于当时英国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还掳走莫卧儿公主贝佳姆,将其献给艾哈迈德为妃。

这场浩劫让德里从 “印度古都” 沦为 “人间地狱”,街头随处可见被割喉的平民,河流被鲜血染红,印度人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阿富汗君主,比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更残暴、更不可阻挡。

更让印度人绝望的是艾哈迈德的 “报复心”。1757 年,他任命儿子铁木儿为德里总督,却因印度教徒暴动,铁木儿被赶出德里。

艾哈迈德闻讯后怒不可遏,亲率大军重返印度,不仅击败暴动联军,还下令 “屠尽所有参与暴动的印度人”—— 据《莫卧儿史》记载,此次屠杀持续了一个月,德里周边的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存活的印度人被迫在艾哈迈德面前下跪请罪,尊他为 “印度的宗主”。

经此一役,艾哈迈德获得 “不可战胜者” 的称号,而 “阿富汗人报复必屠城” 的传言,也成了印度人心中的魔咒。

△英军中的印度士兵

恐惧的延续:从莫卧儿到大英帝国的阴影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死后,杜兰尼帝国逐渐衰落,但印度人对阿富汗人的恐惧并未消散,反而随着历史的推进,演变成一种 “心理惯性”,甚至影响到大英帝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莫卧儿帝国虽取代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且对印度教居民更为宽容(如阿克巴大帝推行 “宗教融合” 政策),但莫卧儿皇室本身有突厥 - 阿富汗血统,早期军队中仍有大量普什图士兵。

印度人虽不再承受德里苏丹国的极端压迫,却仍将 “阿富汗人” 与 “军事权威” 绑定 —— 普什图士兵在莫卧儿军队中担任精锐骑兵,待遇优厚且享有特权,这种 “特权地位” 让印度人不敢轻易招惹,恐惧从 “被统治” 转化为 “对军事权威的敬畏”。

到了 19 世纪大英帝国入侵阿富汗时,这种恐惧彻底爆发。英国为征服阿富汗,从印度招募大量雇佣军(占英军兵力的三分之二),但这些印度士兵一听说对手是普什图人,便想起祖辈流传的 “弯刀屠城” 故事。

1842 年,英军从喀布尔撤退时,印度雇佣军率先溃散,有的甚至扔掉武器逃跑,导致英军陷入阿富汗人的伏击,最终仅 1 人幸存。英国军官在回忆录中写道:“印度士兵不怕我们的鞭子,却怕阿富汗人的名字 。”

这种延续数百年的恐惧,本质是 “军事劣势 + 制度压迫 + 持续暴行” 的叠加结果:普什图人的彪悍民风赋予其军事优势,德里苏丹国的制度性压迫让恐惧扎根,艾哈迈德的九次入侵将恐惧推向顶峰,而后续历史中的军事特权,又让这种恐惧难以消散。

对印度人而言,阿富汗人不仅是战场上的敌人,更是数百年统治压迫的象征,他们的弯刀与屠刀,早已刻进印度的历史记忆里,成为难以磨灭的恐惧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历史   阿富汗人   弯刀   印度人   缘由   恐惧   德里   印度   阿富汗   军事   士兵   英军   大英帝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