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溢的战争火星,正烫到欧洲物流的神经。俄乌战场还在升温,波兰宣布击落“疑似俄罗斯无人机”,这是北约成员国自冲突爆发以来第一次与俄方发生直接摩擦。安全螺丝拧到最紧的那一刻,波兰干脆合上与白俄罗斯的边境闸门。表面是防风险,实际把欧洲最重要的陆路贸易动脉之一掐住了。
随之而来的,是看得见的痛感:超过300列中欧班列、数千标箱货物滞留在当地站场,车在等、货在耗、合同在滴答计时。大家都知道,当海运塞港、空运价高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这趟“长线火车”就是产业链的备用心脏,如今被迫减速,产业端的缺件、延期必将向消费端传导。
中国的回应干脆利落。2025年9月15日,王毅外长直飞华沙,会见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并与副总理兼外长西科尔斯基会谈。会上话挑明了:中欧班列是中波、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请波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顺畅通行,维护国际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这不是礼节性寒暄,而是把“通不通、怎么通、何时通”摆上桌面。
波兰的解释同样直接。西科尔斯基称,俄军与白罗斯部队在白罗斯境内大规模军演,边境形势严峻,混合战威胁上升;在安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就不能承诺自由贸易的畅通。换句话说,出于安全考虑关闭边境,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代价大家得共担。
可这条铁路线的份量,远不止一国“非常之举”能轻描淡写带过。自2011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已超11万列、货值超过4500亿美元,连接中国128个城市与欧洲26国229个城市,还延伸至亚洲11国100余个城市。2025年上半年,经东通道(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通行2444列,发送25.2万标箱;霍尔果斯口岸累计中欧/中亚班列通行达7000列,通关效率持续提升。它既是“一带一路”的标志工程,也是欧亚实体经济的稳定器。
而对波兰而言,这更是实打实的“门户红利”。约90%的中欧班列过境或经波兰中转后分流至欧洲各地,马拉舍维奇站是关键枢纽。自双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来,互联互通已成为中波互利共赢的样板,带动双边贸易在2024年突破数百亿美元规模。现在的边境紧绷,不只是短期波动,还是对多年合作信任的压力测试。
别忘了地理现实:从中国出发的班列,必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这一主骨架,最后接入欧盟铁路网。任何一环的“安全阀”如果长期拧死,损失的不是某一国的关务数据,而是整条欧亚产业链的确定性预期。这也是中方此行反复强调“班列必须安全畅通”的根本逻辑。
要说清楚的是:安全与开放并非零和。波兰有安全焦虑可以理解,但更应拿出与其“欧盟门户”地位相匹配的稳态方案;中国的利益与供需稳定同样必须被正视。当前任务不是互相加码警惕,而是用可验证的边境管控与通行机制,把“非常之举”的外溢影响降到最低。
地缘政治的风再大,也不该把欧洲和亚洲的货轮、货机与货列都吹上悬崖。接下来,取决于波兰怎样把“安全阀”从一刀切的关闭,调成可预期、可复盘、可执行的通行规则;也取决于中波双方如何把“旗舰项目”的舵,再一次稳住在航线上。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