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视频加载中...
米仓天险,曾锁巴山蜀水;荔枝云途,今传时代新声。《探寻古蜀道》行至最后一程,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镌刻在蜀道上的精神信仰,触摸沿线富民产业的发展脉搏。
漫长的历史中,有许多人,带着不同的使命,纷纷走上蜀道。
记者 江欢:我脚下的这条古道叫作碑坡古道,它是米仓道的其中一段。它不仅经历过三国铁骑的金戈争鸣,见证过商旅驼铃的市井繁华,同时还浸染过红军战士的赤血忠魂。
1932年,红军入川陕建立革命根据地,米仓道成为“红色交通线”上的关键通道,当时,红军巧妙利用古道驿站,设立中转站。
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文化站站长 徐军:在川陕苏区时期,碑坡古道是连接川陕首府的一个战略要道,也是用来给红军运送粮食和医疗救助物资的一个战略要道。
就在碑坡古道两公里外,坐落着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园内长眠着25048名英烈。陵园所在地当年是红军医院,许多重伤的战士在此壮烈牺牲。
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听我父亲讲呢,开头是一人一棺,但棺木不够用,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就把门板、楼板捐献出来,为什么要捐献给红军呢?就正因为红军来了,把地主的财产、田地全部分给老百姓,平时还帮助老百姓劈柴、挑水、做农活,他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
40多年前,王建刚从当过红小鬼的父亲手中接过扫帚,半生坚守陵园,如今他又将使命传给了儿子。这份对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不仅在烈士陵园的守护里,也在纪念馆的讲解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 李川北:红军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后,同时还创建了60多座军需民用工厂,包含盐厂、米厂、织布厂等,大大地改善了当时苏区人民的一种生活现状。1935年的春天,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嘉陵江畔、米仓道上、巴河两岸,到处都呈现出了苏区人民与红军含泪话别的场景。
35年春天,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将士继续走上西行的长征。而正是因为深得民心,苏区群众纷纷加入他们的征程。红军也由刚入川陕时的1万多人扩编至8万余人。他们在苏区陡峭石崖上留下的“赤化全川”巨幅石刻、在古镇留下的十六字训词,经百姓代代守护,跨越时空今天依然清晰,无声诉说着当年的信念,也默默见证着今天的传承。
记者 江欢:“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当年,红军将士们在毛浴古镇的这堵明代城墙上,精心刻凿了这十六字训词。而如今,排难创新的这种精神,早已被四川人焊进钢筋铁骨,把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从峥嵘岁月的赤化全川、解放一方百姓,到近百年后的治蜀兴川、建设战略腹地,初心使命,薪火相传。米仓道上,四川省“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通江燃气发电工程正在成为实景。这是巴中迄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选址于秦巴山区,面临着重重挑战。
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气发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部经理 吴广涛:暴雨对我们来说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我们这个山体的滑坡。可以看到有大约200根的这个灌注桩,通过灌注桩把这个山体锁住,确保这个山体不再滑动。
除此之外,场地狭小也是一大难题。项目规划185亩,实际用地仅110亩。建设团队发扬“排难创新”精神,采用两班倒、平行施工等方式,力保今年10月底实现首套机组发电。
巴中市经开区通江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刘鹏程:项目投产过后,给地方创造1.2亿的税收,带动地方就业岗位500人左右。同时有利于天然气就地转换,从而助推我们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这样的精神,也在今天的荔枝道沿线发扬开来。开江县马驿沟的古道曾以“三四昼夜疾驰送荔枝”的极限速度惊艳长安。千年后,“速度”被新质生产力重新定义——当地的四川信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匹“瞪羚”正在奋力奔跑,四年间获评省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四川信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张宏天:目前我们引进了近百台自动化智能化制造设备,自主研发了20多台,效率提升到8倍。
“智改数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企业的产品已打入华为、中兴供应链,远销美法日等国家。
四川信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天伟:下一步要开拓国内外更多市场,预计两年内产值突破10个亿。
漫长的历史中,有许多人,带着不同的使命,纷纷走上蜀道。从巴山背夫开辟贯通南北的荔枝、米仓,到红军战士走出民族解放的万里长征,从王建刚用一生守护英灵长眠,到吴广涛以灌注桩守护重大工程,再到张宏天的企业瞄准全球市场……每一个奋力前行的身影,都在诠释着“排难创新,不胜不休”这十六字训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红军当年走的是最艰难的蜀道,我呢走的是坚守的蜀道,希望年轻人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继续走下去。
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气发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部经理 吴广涛:当年红军翻山,是为了翻身。我们现在凿山架管,是为了点亮万家灯火,这是我们要闯的能源蜀道。
四川信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张宏天:我们民营企业要走的是智能化数字化的蜀道,全球市场大有可为,我们要靠技术创新大展宏图。
立足西部,放眼世界,这是属于每一个四川儿女的蜀道。它是血脉的荣光、民族的信仰;是自古以来安民定邦、如今正不断升级的“天府粮仓”;它是将奔腾江河化为不竭动能的清洁能源基地;是输出智能制造结晶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它是西部成都科学城汇聚顶尖智慧筑起的创新策源高地;是中欧班列的汽笛穿山越岭、内陆腹地奏响的开放强音;它,还是守护着中华母亲河的绿色屏障、上游天地。这每一个坐标和定义,都是蜀道文化、长征精神、大省担当,在新时代的铿锵回响。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汤继强:蜀道,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在四川对外开放,在四川整体的形象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等方面发挥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四川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到改革开放的破局,从工业挑大梁到后来的一业定乾坤,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是激励川人拼搏向上,努力改变自己的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属地的桎梏,而走出了一条通江达海的美好的发展之路。
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攻坚克难、奋勇争先。这绵延的蜀道,是镌刻在大地上的精神图腾,是面向未来的永恒坐标。以无畏之心,秉创新之智,巴蜀儿女正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生生不息!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