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喊出“先赚它一个亿”的王健林,如今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最新消息显示,他和万达集团正面临一场棘手的官司。
原告还是同为地产巨头的万科旗下公司,案件将于11月3日在上海开庭审理。
与此同时,万达集团被强制执行的总金额已超70亿元,王健林本人多次被限制高消费。
父子俩的财富在一年内缩水820多亿元,排名从财富榜第9名暴跌至第51名。
这个曾经的商业帝国,如今正深陷泥潭,不禁让人疑惑:
王健林怎么落寞成这样,万达帝国已濒临崩溃?
这场即将开庭的官司,源头要追溯到五年前的一次合作。
2019年,万达与长春市签订协议,计划打造“长春国际影都”项目,随后引入万科共同开发。
万达负责文旅板块,万科负责住宅板块。
为了推进合作。
2020年万科旗下的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方式持有了项目公司15%的股权。
并先后向万达支付了50亿元合作款。
好景不长,2021年万科决定提前退出合作。
虽然万达已经返还了52.4亿元,但双方在后续投资款的善后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万科认为万达还应支付13.8亿元,包括10亿元本金以及相应的利息和罚息。
而万达则反驳称,已经支付了2.4亿元收益。
且万科在土地成本上实际享受了约16.3亿元的优惠,拒绝再支付任何费用。
矛盾在2023年6月进一步升级。
万科申请冻结了大连万达集团持有的万达商管约19.79亿元股权,冻结期限长达三年。
当时正值珠海万达商管冲刺上市的关键时期,这一举措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万达方面曾回应称冻结金额远超实际纠纷数额,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最终只能对簿公堂。
对于当下资金链本就紧张的万达来说,这场官司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房地产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每一笔资金都关乎企业的生存。
而股权被冻结、陷入诉讼纠纷,不仅会影响企业融资能力,还会进一步打击市场对万达的信心。
万达的资金困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年积累的隐患集中爆发的结果。
这一切的转折点,要从两次失败的对赌协议说起。
2016年,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计划回归A股,并与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
承诺在2018年8月31日前完成A股上市,否则将以12%的年化利率回购股份并支付利息。
然而,由于监管政策收紧、IPO窗口关闭,万达的上市计划彻底落空,触发了回购条款。
巨额债务瞬间压垮了企业的现金流。
2021年,为了化解债务危机,万达为旗下核心平台珠海万达商管引入新投资者。
再次签订对赌协议,承诺在2023年底前上市。
虽然2023年万达与太盟投资又重新签署了新协议,取消了珠海万达商管上市的对赌危机。
但代价不菲,失去了珠海万达商管的绝对控股权。
为了偿还债务,王健林不得不开启“卖卖卖”的自救模式。
从2023年开始,万达先后出售了万达电影的股权,彻底丧失了对这家文化旗舰的控制权。
2024年,又抛售了近26座万达广场,以及美国传奇影业、英国圣汐游艇等海外资产。
2025年5月,更是一次性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多家资本机构。
截至目前,万达已经出售了近百座万达广场。
而留给王健林可出售的自持万达广场仅剩200座左右。
除了万达广场,万达的其他核心资产也相继被出售。
2024年4月,万达以24.9亿元的价格将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卖给同程旅行。
2025年7月,快钱金融30%的股权以2.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儒意。
尽管变卖了大量资产,但回笼的资金却低于预期。
很多交易都是以资抵债,真正能用于缓解资金压力的增量现金十分有限。
与此同时,万达的债务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现存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52亿元。
万达商管作为集团核心现金流来源,也遭遇股权冻结和法定代表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困境。
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融资空间,让万达的资金链陷入恶性循环。
在变卖资产的同时,王健林也在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而他一直放不下的文旅梦,成为了万达转型的重要方向。
事实上,万达早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文旅产业,投资建设了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
当时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企业。
但在2017年债务压力下,王健林不得不将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出售给融创。
核心文旅资产基本清仓,文旅梦暂时搁置。
随着近年来资产出售的推进,王健林再次拾起了文旅梦,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
2025年8月,王健林现身新疆考察,与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会见。
重点了解招商引资、文旅发展等工作,释放出万达将深化文旅产业布局的信号。
与以往大规模投资新建项目不同,如今的万达更倾向于轻资产模式。
依靠品牌IP和运营管理能力与现有景区合作,通过输出服务来获取收益。
不过,万达的文旅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一方面,市场信任危机成为最大障碍。
近年来,万达与多个地方政府或企业签订的文旅合作项目大多没有实质性推进。
合作方对万达能否在轻资产模式下创造足够的价值仍持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文旅市场竞争早已进入红海阶段。
除了融创、华侨城等传统对手,各地还有众多本土开发商和运营商。
万达想要从中脱颖而出难度极大。
更关键的是,万达当前的资金状况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文旅项目投入。
轻资产模式虽然不需要大量资金,但对运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要求极高。
而万达目前的品牌形象因债务问题受到严重影响,想要在文旅领域实现突破,无疑是难上加难。
从曾经的中国首富到如今频频被限制高消费,虽然已经解除。
从遍布全国的商业帝国到不得不靠变卖资产续命。
王健林和万达的坠落轨迹,既是企业自身决策失误的结果,也是中国商业地产周期更迭的缩影。
在高杠杆扩张的时代结束后,万达的债务问题集中爆发。
两次失败的对赌协议则彻底将企业推向了深渊。
如今的万达,虽然还保留着部分核心资产,但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王健林的文旅转型尝试,能否成为拯救万达的救命稻草,目前来看还是个未知数。
对于王健林而言,想要实现翻身。
不仅需要解决眼前的债务危机和诉讼纠纷,还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这场商业传奇的后续发展,值得所有人关注。
但无论结果如何,王健林和万达的经历都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
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神话,只有守住风险底线、顺应时代趋势,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
至于王健林能否逆风翻盘,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