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31年10月的一个下午,上海景云里的一间小屋里,鲁迅拿着报纸突然抬起头问茅盾:"这个'毛',多大岁数了?"
这一问,问出了两个从未谋面的人之间,最真实的惺惺相惜。
冯雪峰家的客厅不大,茶几上摆着刚送来的报纸,版面上全是红军打赢第三次反围剿的消息。
鲁迅指着"朱毛"两个字,眼神里有光。
他问茅盾:"你和他熟悉吗?"
茅盾愣了一下,他知道鲁迅问的是毛泽东。这个名字从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就频繁出现在报纸上,国民党的通缉令里有他,战报里也有他。
"1893年生人"茅盾回答得很快,"比您小12岁。"
鲁迅沉默了。
一个比自己小12岁的人,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时候,自己正在教育部当佥事。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管理员会带着几千人上井冈山,会指挥红军打退国民党30万大军的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了30万兵力,聘请德国、日本的军事顾问发动第三次围剿。
他志在必得。
8月战事进入白热化。
9月国民党军队溃败。
80天时间,红军连续取得三次大捷,歼敌3万余人。毛泽东用的是"避其锋芒""以实打虚"的战法,他从福建千里回师赣南,把30万大军耍得团团转。
这些细节,鲁迅都从报纸上看到了。
从那天起,鲁迅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翻报纸找"朱毛"的消息。
许广平后来回忆说,先生看报纸的样子,像在找什么宝贝。
找到了,就会多看几眼。
找不到,就会皱眉。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1928年12月,柔石带着冯雪峰去见鲁迅。
冯雪峰当时27岁,诗、搞翻译、是湖畔诗社的成员。他不知道的是,鲁迅对他的译文已经关注很久了。
两个月后,柔石帮冯雪峰在鲁迅家附近找了房子。
从此他们成了邻居,成了战友。
1931年2月7日夜里,柔石被杀。左联五烈士的鲜血,把鲁迅和共产党的联系,变成了生死相依。
冯雪峰接替柔石,成为左联党团书记。他和鲁迅一起编《前哨》纪念专刊,一起翻译苏联文艺理论,一起在白色恐怖里坚持战斗。
1933年底冯雪峰接到命令去江西瑞金,他要离开上海了,临走前,鲁迅拉着他的手说:"多保重。"
冯雪峰点点头,转身走进夜色,他不知道这一去会经历什么。
瑞金的中央党校条件艰苦,冯雪峰当教务长、副校长,每天给学员上课,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在这里,他见到了毛泽东,两个人聊鲁迅,一聊就是半夜。
毛泽东说鲁迅的文章他都看过,《阿Q正传》看了不止一遍。他问冯雪峰,鲁迅现在身体怎么样?上海的环境安全吗?
冯雪峰一一回答,他发现,毛泽东对鲁迅的了解,比他想象的要深。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冯雪峰跟着中央纵队,在第九军团开展工作。二万五千里,他一步步走完,爬雪山、过草地、饿了啃树皮、渴了喝泥水。
一个在上海写诗的文人,硬是走完了全程。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鲁迅在上海的病床上,看到这条消息眼泪止不住地流。
他和茅盾商量,要给红军发贺电。
电报内容很短,就一句话的意思:"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1936年2月,红军东征,消息传到上海,鲁迅又和茅盾联名致信祝贺,这封信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陕北。
茅盾
中央领导人看到信特别高兴,张闻天说:"鲁迅、茅盾,他们是靠得住的。"
4月冯雪峰接到命令回上海,张闻天交代他:"到了上海先去找鲁迅、茅盾。"
4月25日,冯雪峰到达上海,第二天他就住进了鲁迅家。
冯雪峰回来的时候,鲁迅的病已经很重了,肺结核,多年的老病,鲁迅躺在床上,却拉着冯雪峰不放。
"讲讲红军的情况。"
冯雪峰就讲,讲遵义会议,讲爬雪山过草地,讲毛泽东怎么指挥四渡赤水,讲战士们怎么在草地里煮皮带吃。
鲁迅听得很认真,眼睛一直盯着冯雪峰。讲到动情处,鲁迅会插话问:"那主席身体怎么样?吃得饱吗?"
冯雪峰说主席和战士们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有时候连南瓜都没有,鲁迅听了半天没说话。
1936年夏天,红军东征胜利的消息传来,鲁迅挣扎着坐起来要和茅盾一起写贺电。
许广平在旁边劝:"您身体这样,还是歇歇吧。"
鲁迅摆摆手:"这个电报必须发。"
两个人在冯雪峰家里商量了很久,定下电报内容托人发往陕北,鲁迅还准备了礼物,他让冯雪峰去买金华火腿,要最大的。
冯雪峰不知道,为了买这只火腿,鲁迅派去的人在北万兴火腿店里,和店员差点吵起来。
店员拿出四五只,都被嫌小,店主张子远亲自出面,翻遍了存货间,才找到一只特大号的,那只火腿,相当于普通火腿的一倍半。
10月初鲁迅的病情急转直下,他把冯雪峰叫到床前。
"火腿买好了吗?"
"买好了。"
鲁迅又拿出两本刚装订好的《海上述林》,这是瞿秋白的文集,鲁迅亲自编辑、校对的。
"皮脊面的,送给M;蓝绒面的,送给周恩来。"
冯雪峰接过书,点点头,他知道M是谁。
几天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停止了呼吸,终年55岁。
火腿和书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往西安,再转延安。书送到了,火腿被西安的人吃了。
1937年2月,冯雪峰到延安见到毛泽东,他提起火腿的事有点愧疚,毛泽东笑了:"我晓得了。"
笑容里,有理解,有遗憾,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的礼堂里坐满了人,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站在台上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记住的话: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台下很多人流泪了,毛泽东接着说,鲁迅有三个特点: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
这三点构成了"鲁迅精神"。
1938年1月12日,毛泽东给艾思奇写信,信里说:"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
他想读鲁迅的书想得很急切。
8月,20卷本《鲁迅全集》出版,毛泽东得到了第58号纪念本,紫色封面,黑色书脊,非常精美。
这套书,一直放在他的办公桌旁。
延安的窑洞里,煤油灯的光很暗,毛泽东就着那点光,一页页地读。他后来说,在延安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那时候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偶尔会去北大讲课。两个人,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能见上面。
1927年鲁迅在上海,毛泽东在井冈山。
1931年鲁迅在病床上关心红军,毛泽东在前线指挥作战。
1936年冯雪峰带着鲁迅的火腿和书,从上海到延安。
两个人之间,始终隔着千山万水,可他们的心一直在一起。
鲁迅用笔做武器,在敌占区战斗。
毛泽东用枪做武器,在根据地战斗。
一个是文化战线的旗手,一个是武装斗争的领袖。
他们从未见面,却彼此理解。
他们从未通信,却心意相通。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系,比任何形式的见面都要深刻。
1931年那个下午,鲁迅问出"他多大岁数了"的时候,他已经把这个比自己小12岁的人,当成了同志,当成了战友。
这一问,问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革命者的认同。
这一问,也问出了两颗赤诚之心的共鸣。
有些相遇,不需要面对面。
有些理解,不需要说出口。
历史记住了那只没能送到的火腿。
也记住了那个关切的询问:"他有多大岁数了?"
参考资料:
人民网:《毛泽东的旗帜光耀千秋》
中国作家网:《鲁迅究竟送了几只火腿给毛泽东》(2017年1月16日)
中国新闻网:《"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再考》(2011年4月2日)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