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宜宾观察 罗顺
川滇交界处,宜宾市屏山县新市镇,金沙江在这里拐过一个几字弯。峡谷中强风与江水和鸣,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却也因水而分。
如今,又一座跨越金沙江的大桥在这里连接川滇。8月20日下午,随着钢梁上最后一根钢杆件吊装到位,宜攀高速新市金沙江特大桥顺利合龙。这座大桥不仅刷新了川滇两省索塔高度纪录,也为宜宾至攀枝花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宜攀高速)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施工场地窄、峡谷风力大,大桥的钢材用量达到2.2万吨,相当于3座埃菲尔铁塔使用的钢材重量,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达到毫米级超高精度。摆在新市金沙江特大桥建设团队面前的,曾是一个集“高、大、险、精”于一体的复合型难题。解题思路何在?
新市金沙江特大桥。 罗顺 摄
创新施工方法
化整为零,桥体部件实现高空组装
远眺宜攀高速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桥体与两侧山谷几乎形成“H”形。宜宾屏山新市镇一侧山体的坡度最高达到73度,从云南一侧望去,翠绿色的山体宛如一道绿幕从天而降,压迫感扑面而来。
陡峭的山体临江而立,给岸边留下狭窄的施工场地。这意味着,传统的现场拼接再吊装的施工方法受到场地和重量限制,无法用于新市金沙江特大桥建设。
新市金沙江特大桥两岸山体陡峭,留给施工作业的空间十分有限。 罗顺 摄
“地上没有空间,就把场地搬到‘天上’去。”蜀道集团四川沿江宜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凯介绍,大桥建设过程中使用了“空中散拼三步法”,在空中将零散部件整合成整体,改变了传统的整体吊装模式。
而“天上”本没有空间。施工人员利用宝瓶形状的索塔,从塔上向两端延伸作业平台。首先利用330米高的塔吊将桥体需要的钢材分批吊升至120米高的空中平台,再在平台上将钢材焊接成三角形或矩形的桁片,共同组成桁架梁,像“拼积木”一样组成桥体的结构。由于拼装在空中完成,单件吊装的重量降低60%,难度大大降低,突破了场地与吊装重量的制约。
传统钢桥桥面容易“疲劳”开裂,大桥建设团队在国内首创了板桁结合主梁形式,将桥体设计为多层结构。最底部的钢桁架提供力量支撑,上面覆盖一层钢板,桥面上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面板,之后再铺设沥青,这样的复合型桥面大大增强了桥面耐久性。相较传统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桥面,减少了一半的重量。
巧用智慧工艺
200余个智能传感器助力精准控制
新市金沙江特大桥全长1867米,主跨680米,是川内同类型在建最大规模的钢桁梁斜拉桥。如此长的距离,施工团队从桥体两端施工,实际误差如何控制在毫厘之间?更具挑战性的是,由于夏季气温变化,桥体热胀冷缩,合龙前最后一段钢结构体的长度为8.8米,最终实际留出的缝隙只有8.6米,如何实现顺利合龙?
新市金沙江特大桥合龙现场。 罗顺 摄
答案就在施工现场。
即将合龙的桥面两端,分别安装有4组黑盒子。这些被称作毫米波雷达的设备,从桥面建设初期就开始运行,能够24小时监测两端作业面有没有“对齐”,此外还能清晰看出周边环境对大桥产生的影响。
“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所在的峡谷,风力最大可以达到12级,两条支流在这里汇入金沙江,这些都在对桥体产生影响。”蜀道集团四川路桥交建公司宜攀高速新金段ZX1合同段项目总工夏明强介绍,为确保钢桁梁吊装拼接的超高精度,大桥上布设了200余个智能传感器,斜拉索的张拉力和钢桁梁安装高度都能实现动态调整,从而确保桥梁线性控制精准,最终在百米高空实现难度极高的毫米级精度合龙。
应对气温变化带来的热胀冷缩问题,大桥两侧铺设了钢轨,距离合龙点300余米的位置有两台拖拉装置,各自能产生300吨左右的拉力,可以利用大桥两侧的余量空间,拉出足以安装最后一段钢结构体的空间。“这种无应力合龙技术是国内领先的施工技术,适合应对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所处的温差较大的环境。”夏明强介绍。
新市金沙江特大桥合龙现场。 罗顺 摄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