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不止!“24个月西兰花”还能吃吗?千亿产业寻破局之道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夙夜玖歌

编辑I夙夜玖歌

前言

最近西贝餐饮因为“用预制菜却宣传现炒”的事儿,又把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家吵来吵去,其实背后藏着整个预制菜行业的“身份焦虑”。

到底啥是预制菜?有没有统一标准?吃着安全不安全?这些问题没捋清楚,就算产业规模奔着几千亿去,心里也不踏实。

先说说标准这事儿。可能有人觉得,预制菜这么火,咋连个专属标准都没有?

其实不用太担心,咱们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早就搭好架子了。

从1963年开始搞食品标准,到现在60多年过去,光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就有2242项,从原料到成品,从添加剂到检测方法,方方面面都覆盖到了。就像你家小区的安保系统,平时可能没感觉,但一直都在护着安全。

比如速冻饺子有速冻面米类的标准,红烧肉有肉制品调理标准,即食的预制菜还有致病菌限量的规定。

说白了,预制菜更像个“大统称”,不是啥新出的独立品类,现有的标准其实早就能兜住安全底线。

难就难在给预制菜下定义,有人觉得洗净切好的蔬菜算,有人觉得即热即食的料理包才算,连专家和企业都没达成统一意见。

广东那边已经试着用地方标准界定了,但全国层面还没个公认的说法。

所以不是要推倒重来搞新标准,而是需要一张 “导航图”,告诉企业该怎么把现有的标准组合起来用。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预期落差”。为啥一提到预制菜,很多人就皱眉头?多半是因为不了解。有人觉得预制菜不新鲜、没营养,甚至质疑“能放24个月的西兰花能吃吗”。

但其实预制菜用的急速冷冻、真空包装这些技术,反而能更好地锁住营养。

而且咱们国家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比不少国际标准都严,只要是合规生产的,安全性完全有保障。

预制菜也不是啥新鲜玩意儿,本质上就是食品工业和餐饮行业凑一块儿搞出来的“效率神器”。

把农产品集中加工,既能减少运输时的损耗,又能避免食材浪费,工厂建在田边地头,新鲜度也有保证。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鼓励发展预制菜,就是看中了它这些优势。

到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都达到4850亿元了,能发展这么快,肯定有它的道理。

那这“身份焦虑”咋破?光靠一方使劲儿可不行,得政府、企业、消费者一起发力。

政府这边,不用非得为了搞标准而搞标准,重点是把现有的标准体系梳理清楚,给企业指条明路,让大家知道该遵循哪些规则。

企业的责任就更大了,首先得诚实,用了预制菜就明明白白标出来,别搞“暗箱操作”。

其次得下功夫搞研发,提升产品品质,别总盯着“方便”,也得兼顾营养和口感;

最重要的是多跟消费者沟通,别光自己闷头生产,把预制菜的生产过程、检测标准讲清楚,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数据打消大家的顾虑。

咱们消费者也得改改观念,多了解了解国家的食品标准。

就像专家说的,要是能搞明白“新鲜西兰花可能有农残超标风险,冷冻西兰花反而能控制农残,营养还没咋丢”,可能就不会对预制菜有那么多偏见了。

结语:

其实回头看看,罐头、速冻食品刚出来的时候,也被质疑过,但现在不都成了家里冰箱的“常客”?

预制菜说不定也会这样,只要政府把好标准关,企业守住诚信关,消费者放下偏见关,三方形成良性互动,重建信任,这个千亿产业肯定能走出 “身份焦虑” 的困境,真正融入咱们的日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产业   标准   企业   夙夜   新鲜   消费者   营养   焦虑   身份   食品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