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RDOS 秋冬时装秀现场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下他对北平秋日的赞叹。近百年后的今天,北京的秋天依旧动人且温柔。飘落的银杏树叶铺满大地,成为金色的奇景。走入其中,人也不由得放慢脚步,静下来仔细感受和聆听这座古都。
在 ERDOS 秋冬时装秀之际, ERDOS 特别发起「Gol de n D a ys 北京时刻」系列对谈,邀请《时尚芭莎》执行主编 卫甜 、脱口秀演员 小北 、国际知名建筑师 马岩松 、《单读》主编 吴琦 ,作客 ERDOS FM 城市之声 ,在畅谈间重访北京的精神与生活。
首场对谈中,《时尚芭莎》执行主编 卫甜 与脱口秀演员 小北 ,从城市生活的点滴出发,谈北京独特的气候与食物,谈身处其中的孤独与温情,也谈快节奏生活里人的刚柔并济。小北说,北京有很多怀揣梦想的人,在这里你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对于卫甜来说,北京承载了她太多美好的记忆,是她永远眷恋的家。
第二场对谈中,国际知名建筑师 马岩松 与《单读》主编 吴琦 转向城市的精神肌理,以建筑为媒,谈论这座城市的人与自然、共性与个性、传统与未来。在马岩松看来,中国传统文化里人和自然的关系,就藏在北京老城区的建筑里;而对于吴琦来说,北京既是他文化工作的起点,也构成了他文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北京的 生活 到她的精神气质,从衣食住行到建筑文化,两场对谈共同描绘出属于当下的“Golden Days”。它不在过去,也不在远方,而在此刻,在我们依然能感知四季、善待自己、共情他人的每一个瞬间。
以下是两场对谈的精华内容,请和我们一起与秋天调至同频:
卫甜 × 小北
北京,梦开始的地方
01
火锅、羊绒和好天气
小北 我知道卫甜姐是北京人,你对北京应该比我们更了解,有着不同的视角。都说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你觉得这个好主要是好在哪里?
卫甜 北京的四季特别分明,甚至有点极端。夏天能热到像在火炉里一样;冬天就冷到你怀疑人生;然后春天的风刮得很离谱,沙尘暴说来就来;只有到了秋天,会有一段平静的时间,天气很好,不冷也不热,天很高,身体和心情也会变得舒适。还有北京的落叶也很美,黄色的银杏跟红色的城墙特别搭,可能是这样令大家觉得北京的秋天是最好的季节。

《时尚芭莎》执行主编 卫甜
小北 秋天很容易让人回想往事,你从小到大关于北京的回忆,有没有记忆比较深刻跟秋天相关的?
卫甜 日坛公园那边有很多大使馆,使馆区的房子都比较矮,路上种了很多的银杏,车和行人都很少,每年这个时候,那里的落叶都会铺满马路,你从上面走过去,会听到那种沙沙的声音。我在那附近住过几年,散步的时候,脚踩在金色的落叶上的那种感觉,令我印象好深。那些落叶有时候会被清洁工扫到路边,变成一个个金色的小山,那时候我会有想跳到里面的冲动。它融合了一种特别传统的北京的美,又加上了一点国际化的感觉,这种真的只有北京才会有。
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茶馆,外面有一条路叫赵登禹路,是以一位抗战烈士名字命名的。我小时候住在这边,会一直走这条路,今天看路边的叶子已经都黄了,保持着十几二十年以前的样子,就觉得太美妙了。
小北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只去过南锣鼓巷,我的美好记忆也充满了刻板印象。比如,当时吃的老北京酸奶,还有我第一次吃吉士果,你们本地人是不是都没吃过,它其实不是北京特产,应该是国外的食物,但是在南锣鼓巷做,有点像长长的油条,上面有冰淇淋。我当时以为这就是北京的,当时还觉得北京的胡同里人特别多。但今天来到这附近,感觉这边又特别悠闲、舒服,特别适合散步。
你觉得自己的身体或心情,在秋天有没有什么季节性的变化?
卫甜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 3 月,我们小时候都这么说。秋天真的很容易犯困,也很适合养生,在这种天气下多休息一下,挺好的。然后一到秋天,还特别想吃东西。一定要吃的是涮羊肉,一定要穿的是羊绒。
我小时候老觉得羊绒是爸爸妈妈穿的东西,他们会觉得羊绒衫很珍贵,过年过节穿一穿,做一个有意思的搭配。可是对我来说,总觉得羊绒不是我该穿的,小时候可能会穿点什么连帽衫、运动衣。后来是有一次,去了西单,然后抬头一看,原来有一个鄂尔多斯大厦在这,满眼看过去各种各样颜色的基本款羊绒衫,我就买了很多。然后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习惯,买最基础款的羊绒衫,穿上以后会有无限的搭配的可能性。
小北 说实话我今天见到卫甜姐,感觉跟我脑海中的时尚圈人士不太一样。我平常在上海,感觉时尚圈的人都特别喜欢中英文夹杂,但是今天见到卫甜姐,一是没有说英文词,二是感觉状态也特别松弛,特别舒服,感觉很中和。
卫甜 其实北京也是个运转特别快速的城市。像我今天早上 6:30 就起床了,7:30 就已经出门先干了一件别的事情,然后回来再做这个访谈,晚上还有别的事情要去做。我有时候想,这一天的节奏是很夸张的,对任何人来说这种安排都很过分。可是北京人会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随时可以整个人放空,就瘫了。我在办公室里,可能别人看不见,我可能还在看稿子,搞下一期的选题,但是我人已经是瘫着的了。
小北 我给你讲个小八卦,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还去面试过时尚杂志。当时去的时候感觉里面的人都很光鲜,不仅里面人不一样,电梯都跟我平常坐的都不一样,需要输入什么号码再进去,对我来说特别新鲜。
但说实话,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特别时尚的人。如果让我做一个特别时尚的事,我会觉得特别冒险,因为我对这个行业或者时尚的审美没有一个具体判断,我穿一个自认为时尚的衣服出去,很容易垮掉。比如,上高中的时候就感觉荧光绿这个颜色很好看,但我长得很黑,不知道荧光绿穿在我身上其实不好看,会显得人气色很差。后来慢慢长大一点,工作了,才意识到可能时尚这个东西就是扬长避短。
卫甜 时尚一定是需要时间积淀的。要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不只是外形,还有谈吐、身材、走路的姿势、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的身份,才能最后给自己一个适合的搭配。这些都需要时间的,很正常。
02
孤独与温情,一半一半
小北 网上有很多人说,在北京生活过的人这辈子就定型了。你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觉得自己离不开北京?但你是北京人,好像本来就很难离开?
卫甜 我真的完全没有办法离开,北京承载着我一切的记忆,已经根植在我的灵魂里面了。北京给了我现在做的事情的灵感,我作为一个媒体人希望传达的主题和概念是很宏大的。比如说我们做关于中国的选题,我们就会说江河湖海,不只是小桥流水那些。江河湖海讲的是国家,讲的是大家的家乡,气势磅礴。我觉得就是因为北京特别宏大,我每天生活在这里,想这些东西,才会给我这样一个灵感。这可能是一个媒体的气质,包括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你呢,你喜欢北京吗?你会来了以后想多待几天吗?
小北 肯定会。每年我都来北京演出,北京对我来说是一个挺特别的城市,也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比如我从高中大学起就特别喜欢看话剧,我觉得北京是全中国话剧土壤最好的城市,所以我都会特意来北京看话剧,然后见见北京的朋友,吃个火锅。
北京观众也特别有意思。如果是正常买票过来看专场的观众,会很热情,特别捧场。但是我们有一个叫“开放麦”的东西,是为了我们打磨段子,观众可以免费过来听。我就发现这个时候北京的观众就会很挑剔,因为他们已经见过、看过很多很好的话剧,很好的艺术作品了,所以他就会觉得你脱口秀有什么厉害的,我听过相声。就是这种感觉,很有意思,跟别的地方很不一样。
卫甜 我觉得你说的北京人状态太对了。经常有人说北京的朝阳大妈特别热情,北京是特别热情的一个地方,其实我觉得北京人还有另一面,就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样。可能因为北京又是首都,又是古都,很多层的身份,然后这边生活的人可能慢慢就会想,都这么复杂了,那我还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吧,不太在乎别人。就像现在很多城市有漂亮的、时髦的街拍,上海、成都都有很多,然后北京的街拍就很奇怪,很少有人会为了镜头去穿,冬天一拍全是黑色羽绒服。当然,我认为每个人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时尚,这也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你在北京演出这么多,有没有哪一场是令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小北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刚开始讲脱口秀的时候。当时我们很多俱乐部都很小,就在南锣鼓巷隔壁的一个特别小的胡同——大经厂西巷里办脱口秀,观众也都来胡同里面看,很小的一个场地,一帮特别热爱的人,当时有我、周奇墨、杨笠等等,大家在一起演,梦开始的地方。
卫甜 我们公司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在一个胡同。很多年前,北京还没有现在的那些办公大厦,也是在一个胡同四合院里,开始了时尚集团。
北京这个城市给你的感觉,你觉得是孤独多一点,还是温情多一点?
小北 我觉得大部分时间一半一半。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没有什么朋友,有时候工作完之后也不知道要跟谁聊天,那时候感觉比较孤独。温情的一刻也有,因为北京的文化特别多元,你只要人在这里,就总能碰到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当你碰到这些人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跟自己一样的人,那个时刻会觉得非常温情。北京有很多怀揣梦想而来的人,包括有一技之长的人,我觉得他们都很有才华,我也很欣赏,感觉这帮人在一块也挺好。
卫甜 但是我在北京是特别享受孤独。因为我很难得到自己的时光,生活中有很多家里的人,工作上的同事朋友,还有整个时尚圈、整个社交媒体,然后我又是一个喜欢从别人身上去获得很多能量的 E 人,所以生活特别特别满。
但是当你真正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会听到北京的声音。北京公园里面会经常回响这种声音,飞机从头顶上飞过去,鸟飞过去,然后落叶在你自己的眼前,仿佛是这个城市单独给你的一点东西。这种孤独感是非常好的。
03
刚柔并济
小北 今天假如我们把柔软比喻成一种生活态度,那么在面对北京的快节奏时,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柔软?
卫甜 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柔软的人,我在我的人生中很难去柔软。我要很快节奏地去解决很多事情,做很多决定,所以我每次听到柔软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不是我。但是我又仔细想一想,其实也未必,我的柔软可能是在一个很难的生活里,一个很需要自己去冲、去闯的世界里,还可以保持松弛,还可以感受得到那一点点的休闲、一点点的快乐。其他的时候,我还是铠甲,还是女战士,但是我在特别恐怖的工作节奏中间,还可以瘫一下,就像羊绒穿在身上的感觉,给自己一些柔软的东西,让自己能够放松下来。
小北 我觉得做时尚的人应该都是刚柔并济的。你脑海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或者你身边的朋友有没有这种刚柔并济的人?
脱口秀演员 小北
卫甜 ERDOS 刚刚宣布的品牌代言人辛芷蕾小姐,我觉得她就很刚柔并济。她真的是个很好玩的人,但是前两天我们拍杂志的时候,她的眼神又很凌厉。上回在巴黎的时候我问她,我说你怎么去放松,你这么忙?她说没时间,我一直在化妆,一直在工作,一分钟都没有,但是我化妆的时候我就看着夕阳,我就已经享受到了,就很开心。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有这两面的,就像我们今天穿的衣服,你看穿的是一个拉链的夹克,但是它是有羊绒面料在里面的。其实刚柔并济可以融汇到生活中各个方面里去。
马岩松 × 吴琦
在这里同时看到过去与未来
01
老北京城就像一个乐园
吴琦 北京是马老师的故乡,说是您最熟悉的城市也不为过,但您其实也由于工作原因常常世界各地跑,不知道现在您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是怎样的,或者您会怎样讲述自己和故乡的关系?
马岩松 我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北京,所以也算是在这长大。我熟悉北京,但之前也没有跟其他地方有过比较,直到后来去美国上学。现在我其实在北京工作,但是建筑师的工作你知道,得到处跑。到全国乃至全球去设计房子,也会时不时这么想,我记忆中的老北京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就会开始各个方面的比较。
我觉得北京还是有着可爱的一面,尤其对小时候的我来说,记忆里这就是一个玩的地方。上房揭瓦,就像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很多的平房,然后一直在屋顶上飞,很自由的感觉。
还有一个是老北京的山水。作为建筑师我,我觉得北京的城市不像西方就是盖房子,它是有一个大的园林概念的。你看老北京中心就是景山,北海是皇家园林,然后什刹海、后海,有很多水,自然跟城市混合在一起。像我小时候,我记得大家都去什刹海游泳,现在可能不让游了,那时候全聚在那游泳、钓鱼,还去护城河滑冰,可有意思了。
有一段时间北京城市化,整个中国也进行现代化、城市化,所以新建城市占了一个主体,比起老的东西,大家更对新的东西感兴趣。那时候北京搞奥运会,新的城市建设很多,然后大家更对那种新建筑有兴趣,但是其实我对新建筑有一点批判的观点,我总觉得发展太快的时候,总是要模仿,尤其是对西方的、美国式的那种高楼大厦,有一种向往。其实老北京很多经典的美,还是特别有诗意的。比如,当你在 CBD 卷得不行的时候,回到北京老城区的中心区,就觉得是两个地方,老城你就觉得有山有水,自然就能放松下来,这个变化是挺大的。
但现在感觉好像大家又有点回归了,是不是节奏又有点慢下来?城市里的自然也越来越珍贵,然后自己的时间大家也觉得珍贵,这时反而在老城里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共鸣。
吴琦 我在想是不是在您后来的建筑当中,“上房揭瓦”的这种劲儿,还有您对于自然、山水的重视,一直都是贯穿的,这一点上您其实一直都没有变?
马岩松 我个人一直有一点追求那种自由的东西。其实四合院挺好的,但是感觉还是有一点限制,所以我就特理解以前大人说小孩淘气,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意思就是他要跳脱限制。
后来我去中国其他地方,发现这个是通用的,不光是北京,好多地方小孩都愿意上房上树,所以我觉得追求自由是一个天性。你看这建一座房子,总是几个墙一个屋顶,好像总有一个限制。我觉得建筑师可以在他工作里把这个空间变成一个自由的空间,帮助很多人能去跳脱,反正我骨子里是有这么一个东西。
但是我也有一个变化。在早期年轻的时候,你就更想证明自己,我跟别人不一样,强调自我。但现在我好像更希望有一种对话,更觉得建筑师是一个代言人。比如我们讨论我们的城市应该什么样,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住宅、街道、城市空间,怎么去决定我住的家安全,如果建筑师去倾听的话,或者你能共情人们的生活,你就能做出一个大家都很有感觉的作品,所以我现在其实挺愿意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城市的。
吴琦 您个人这种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建筑师和城市关系的基本价值观的建立,其实真的可以追溯到北京,因为您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所以我想先从您个人的部分开始聊起,您在北京的童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马岩松 我就是很淘气、顽皮的一个小孩。小孩不都是这样吗?
吴琦 不一定,现在小孩很多可乖了。
马岩松 如果你有这结论,我可以告诉你,环境影响人。我发现以前的城市,胡同、四合院都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划,它有平房颜色规划,但实际上每条胡同都不一样,它空间非常丰富,有很多的缝隙,不像今天的城市一笔一画,清清楚楚非常有逻辑,非常理性。千城一面其实是挺可怕的,大家怎么住,怎么上班,怎么购物、出行、上学,都差不多是不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你的个性从哪长出来?这环境其实占了挺大一部分。
我刚才说北京城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乐园。小时候我的记忆全是在上学的路上,那个时候小学全是走着上学,哪有什么家长送开着车什么的,就是走着去。其实也不想去学校,路上可能晃个半个小时,然后你就会经历很多的空间,胡同小的街道院落,哪个院子里边住着人,街坊邻里,都知道。我那会儿老是经过一些工厂,有搞印刷的,我老跑到那里边去看,就认识了好多工人,然后工人好像早上上着班也有点无聊,看来一小孩,就想跟你玩会儿,或聊会儿,老是耽误我上学。
我觉得这些记忆全是这个城市空间给你的。它不是小区、街道,两点一线这么简单。我觉得现在的城市目的性比较强,你一出门想的是目的地,你不会享受这个过程,你不会慢慢地欣然接受你偶遇的东西。我觉得这让很多人不那么敏感了,不会去感受惊喜,以前的城市还是有这种感觉的。
所以我的工作室还是在胡同里,我喜欢这种市井的老街道,因为它窄,街道、窄树就显得非常好看,有时候长起来就把街道给覆盖住了。现在有的街道太宽了,那树就会显得很尴尬,像小花苗似的,然后空间不是特别适合人的行走。我现在屋顶上有一个平台,因为周边全是矮的房子,所以视线挺好。又能看到我以前小学所在的美术馆后街,那时候一放学我们就可以跑到美术馆看展览。
02
为大家着想,其实挺玄妙
吴琦 现在从工作室看当时的街区,有变化吗?

《单读》主编 吴琦
马岩松 还是挺不一样,那时候那边还是老城的样子,如果你从天上往下看,树会是一个主体,因为房子都是平房,树越长越大,所以这城市是越来越绿的。
在院里生活的时候,好多记忆也是树。房子它其实是靠边的,它不是一个主要的位置,树、花、空间、天地,或者你在院里的活动,这是主体,房子不是主体,我觉得这还挺东方的。然后你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我们家那时候院里有一棵银杏树,落叶金黄色的,秋天的叶子落下来特别漂亮,然后银杏果拿到那个房子里面,冬天不是烧蜂窝煤的炉子吗,在上面烤着吃特别好。所以当时很多人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但是与自然的关联还挺多的。现在是房子越来越大,你要是从我们楼顶往新城那边看,二环三环的 CBD,所谓的楼就占了主体,那树就看不见了。
吴琦 所以现在您的天台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观景台,观察北京的变化和不同区域的特点。
马岩松 对,因为能同时看到过去和现在。能看到西山,然后东边看到这些高楼,所谓的现代城市。主要是感受到时间,以及对城市的看法。有时候我们进到一个局部,就容易在具体的点上钻牛角尖,执着于这事一定要怎么着,其实有些事情它的时间尺度可以再放大一点,你退一步可能就没那么纠结。
吴琦 之前看马老师的很多访问里面,开始谈到情感这些因素,这和大众刻板印象里建筑师应该非常理性、科学、用作品来占据城市天际线的形象有些不同。刚才您聊起童年上下学的路,对周围环境的记忆,我们仿佛也看到了那个过去在北京长大的小孩,而这样的记忆也跟我们每个人的过去发生着联系。您觉得这种温情是您最新的变化吗?还是其实这一直是您想传递的一个信息。
马岩松 我觉得建筑师应该为人考虑,这是正常的,给自己建纪念碑是不太正常的。只不过为大家着想这个事儿,其实是挺玄妙的。你如何认为你这么思考是大家需要的?

国际知名建筑师 马岩松
其实所有的设计师都是这样,这个职业——为别人设计,就是得为所有的用户、市民,甚至是未来的市民去设计。今天可能大家不理解的,但是你的孩子是不是喜欢,都是以这个名义去做的,只是大家有各自不同的切入点。
比如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个性在这个过程里是一个什么位置?当我们谈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要人性化,这椅子太高了或者太矮了,就是坐着不舒服,这就是共性的东西,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性的满足。但是在一个城市里不同思想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他有没有自己的空间?这件事怎么体现出来?有没有可能因为你所追求共性,把它给抹杀掉?千城一面就是因为设计出来一个模型,觉得这个模型好像挺好的,最后造成不同的人没有不同的空间去表达自己。
所以我其实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谈个性是没法谈人性的。我共情所有人有表达他们的自由,而不是说我来告诉你什么样舒服,大家可能都觉得是这样舒服,咱就这么弄,不是这样的。
所以为大家考虑,所谓的人性,有可能带来不舒适,有可能带来一些挑战和争论。你做出一个建筑来,然后这个人说好,那个人说不好,我喜欢,他不喜欢,这个争论本身能达到一个思想的自由或者解放,我觉得这个也非常重要。我们大家都接受一种东西,觉得正常的建筑是这样的,很有可能是一种审美霸凌,你觉得它正常,因为它长期统治你的审美,然后你觉得反正你也没必要去谈它,它可能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不太刺痛你的丑。
这是对于共情和人性的建筑,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当然最基本的,我觉得城市的树木能给我们提供遮阴,有足够的花园,残疾人的盲道别给断了,公共厕所干干净净的,我觉得这个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除此之外还得有更多的人文的考虑。
03
新建筑,新浪潮
吴琦 我记得在设计央视大楼、鸟巢等这一批奥运会前后的新建筑的时候,当时国际上也把北京看作是一个建筑的试验场,大家都要在这里比试比试。
认识、接受和消化北京新建筑这一波的浪潮,为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和信息吗?
马岩松 我其实是欢迎这种试验性的,可能具体案例有些建筑我们不太喜欢,但是没关系,它形成了一种对某些问题的讨论。
美学就更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是整体来说,任何伟大的城市都有那么一个时期,非常创新,非常敢于冒险,我觉得我作为北京人,不觉得这是一种冒犯,还是挺自豪的。
确实当时世界的文化界、建筑界非常关注北京的这些新建筑,但是我其实更在乎的是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很多的先锋思想、试验性的东西应该带来更多的讨论、对自我的认知、想象未来的能力,这个有没有发生?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又变成保守的,或者又变成一种我们不太认可的状态,这个过程就有点浪费了。
你知道国家大剧院,当初好多人都说是“水煮蛋”,反对这个方案。可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竞赛的建筑项目,新建筑产生新的思维、开放性等等,它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如果这个不开始,我们现在的生活绝对不是这样的。所以其实建筑它是一个文化的体现,同时它可能又会反过来影响文化,影响人的看法。
吴琦 您说到最后我又非常的共鸣,因为刚才我们来的路上就路过了大剧院,而我应该也是在大剧院修成之后,开始在北京做文化的工作,所以就经常会去大剧院看演出。它有非常多国际性的演出,各种各样的歌剧,也开始做国际芭蕾舞大赛,这些其实都成为了我们做文化公司这拨人的某种艺术上的启蒙。当然,你在课本上也能学,网上也能看,但是你在你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国际水准的剧院,可以肉身去到现场空间,其实就变成了我们生活和生命当中的一部分。
每当秋光轻覆,北京就成了一座琥珀般的城市,人影交织,与时间在深处共鸣。ERDOS 以一颗惜时惜物之心,为秋冬呈献羊绒的暖意,因循物性,亦是对人、对城市的爱和关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RDOS 秋冬时装秀现场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