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企逃离印度,莫迪掀桌,外企全部跑完了,世界工厂梦要泡汤

又一中国企业被印度“逼”得打包跑路!

苦熬13年、砸下几个亿,结果不仅血亏,连技术都被学了去,工厂也乖乖拱手让人。

不仅是它,小米被查、迪士尼关门、大众被罚,外企这两年是成群结队地逃离印度。

莫迪当年信誓旦旦要打造“世界工厂”,现在呢?外资纷纷撤退。

他那句“印度制造”的口号,还能撑多久?

怕是离破功不远了。

又一中企逃离印度!

一家中国的特高压巨头,在印度市场扎根十多年,最后亏的没眼看,以不到投资额一半的价钱,把自己“卖”给了当初手把手教出来的印度徒弟。

这听着像一个企业的倒霉故事,但你把镜头拉远一点看,这根本就是一个越来越常见的剧本,一场印度“世界工厂”大戏背后,系统性的崩塌。

当外资以每分钟3.8亿卢比的速度逃离孟买,钱,只是这场风暴里最先被卷走的东西。

十多年前,印度的电网破破烂烂,急需升级。

他们找到了中国的保变电气,又是给税收减免,又是承诺优先采购,贷款要扶持,绿灯一路开。

那场面,就跟所有被请进印度的外资一样,十分的热情。

从汽车到手机,从能源到基建,谁没被那个“十四亿人的庞大市场”给忽悠瘸过呢?

大家都带着真金白银、核心技术和管理团队,一头扎了进去,以为自己抓住了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剧本的第二幕,叫“掏心掏肺”。

保变电气可不是去卖几台变压器那么简单,他们是想在那儿扎根的。

整条生产线、全套工艺流程,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印度。

还花了上亿真金白银,把一批批印度工程师接到中国总部,手把手地培训,生怕你学不会。

这不只是个例。

中钢集团帮塔塔集团建高炉,上海电气给莎圣电厂交付全球顶尖的发电机组。

这些中国企业,是真把印度当成了海外的根据地来经营,希望能一起把蛋糕做大。

可谁能想到,这剧本的第三幕,根本不是合作共赢。

当印度的“徒弟们”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学得差不多了,外来的“师傅”就成了他们眼里最碍事的存在。

2020年是个分水岭,印度政府的脸说变就变。

中资企业想增资扩产?一个审批给你拖上一年半载,让你活活耗死。

政府的采购大单?

对不起,系统性地、毫不掩饰地开始偏向本土企业。

这些本土“徒弟”呢,转身就用从你这儿学来的技术,再配上政府的补贴和更低的人力成本,对你发起毁灭性的价格战。

这套玩法,熟不熟悉?

市场换技术,等技术一到手,立刻翻脸不认人。

保变电气的印度公司,去年全年的营收你猜多少?三万块人民币。

连办公室的电费都不够交,最后只能含泪把股权甩卖给了当年的学生。

你以为只有中资倒霉吗?这套“杀猪盘”剧本,早就成了无差别攻击。

德国大众在印度混得灰头土脸,韩国起亚、英国沃达丰也没好到哪儿去.

谁来谁破防,简直成了“外企受难地”。

连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都逃不过印度的“魔法操作”,税务局翻出十几年前的旧账,一纸通知下来,直接追缴13亿美元“历史税款”。

而最离谱的剧情,还得数特斯拉的“印度奇遇记”。

马斯克满心欢喜,被一通花言巧语忽悠得东奔西跑,考察、谈判、规划一个不落,好不容易搞定审批、选好地块准备动工了。

结果啪的一声,有人跑来说:这块地下面埋着三百座古代寺庙的遗址,不好意思,动不了。

一瞬间,超级工厂秒变“考古现场”,项目直接从新能源标杆沦为房地产库存,马斯克估计都傻了。

在印度搞投资,真的是分分钟拍成悬疑片。

当这种荒诞剧本成了常态,资本的耐心也就到了头。

被神话吹上天的印度股市,24倍的远期市盈率说穿了就是沙滩上搭的纸牌楼。

一旦风向一变,外资三天净流出5万亿卢比,市值大跳水,惨的不是别人,是那1.4亿满仓被割的印度散户。

就连曾是“印度梦”招牌的阿达尼集团,市值48小时腰斩,打得人眼冒金星。

“太空印度”呢?号称要对标SpaceX,结果IPO估值也直接砍半,瞬间清醒。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没有这套杀猪盘剧本,莫迪的“世界工厂”之梦,也注定是一场空。

他引以为傲的那些优势,拿到现实的显微镜底下一看,个个都站不住脚。

先说说效率。

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富士康工厂,三年换了七任厂长,你知道最后换来了什么吗?

63%的良品率。

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每生产三部苹果手机,就有一部是残次品。

而在中国的郑州富士康,这个数字是93%。

更让你跌破眼镜的是,中国工人一天能组装120部手机,印度工人一天45部,而且企业还得为他们每天两个小时的瑜伽冥想时间支付工资。

这种低效,直接体现在产值上。

过去几年,在全球电子产业转移的大潮里,印度的电子制造业年产值居然不增反降,被旁边的越南远远甩在了身后。

再看看技术和人才。

莫迪政府最喜欢吹嘘的,是那个260亿美元的半导体补贴计划。

结果呢?三年过去了,连一块成熟的28纳米芯片都没能量产。

而同一时间,我们的中芯国际已经搞定了7纳米芯片,而且开始盈利了。

当印度官员还在为“全国90%的工人会写自己的名字”而沾沾自喜时,越南的工人已经能用日语熟练地调试工业机器人了。

这种差距,根本不是短期砸钱补贴就能抹平的。

我们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是印度的6倍。

工厂里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是印度的23倍。

这不是数量级的差距,这是代差。

最后,是那个谁也绕不开的制度迷宫。

印度全国有40多部中央级的劳动法,还有150多部地方法律,盘根错节。

企业想根据市场变化裁个员,理论上得获得政府批准,而这个批准,你基本上拿不到。

土地法改革喊了十年,毫无进展,导致四分之三的外资项目都卡在征地纠纷上。

就连那个本意是想统一全国税制的GST改革,最后也硬生生搞出了8种不同的税率和27种申报表格。

改革的初衷是简化,结果是让企业的合规成本暴增了40%。

这哪是改革,这是在迷宫里又加了几堵墙。

警钟敲响的时候,资本的反应,永远比政治家的演讲要诚实得多。

三星关停诺伊达工厂时,连价值2.3亿美元的设备都不要了,直接扔下就走。

苹果呢?紧急把30%的iPhone产能,从印度挪到了越南。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企业的全球战略棋盘上。

现在国际大公司最流行的词,叫供应链多元化。

说白了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现在大家渐渐发现,印度可能连个结实的篮子都算不上。

一些全球巨头,早就在世界各地建好了区域性的供应链基地,搞“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的网络。

这种转变背后,是产业链深度的天壤之别。

新浪财经:2025-05-29《保变电气:转让控股子公司90%股权》

环球网:2022-08-09《林民旺:“逼走”外企,印度营商环境伤人害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财经   印度   外企   工厂   世界   三星   剧本   越南   企业   中国   电气   外资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