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青听新音·环青赛特刊】赛道连沃野 土乡跃振兴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 晨 牛玉娇

酒曲飘香,彩袖飞扬,当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青赛)疾驰的车轮与古老的安昭舞步在七月的彩虹故乡相遇,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世界目光。

在互助境内,赛道串联起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希望的田野。南门峡镇的万亩冷凉蔬菜基地绿意翻涌,借赛事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高原冷凉蔬菜的金字招牌越发闪亮,供港澳蔬菜的订单纷至沓来;当国际赛事的大流量汇入土乡的文化根脉,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以特色非遗展演迎接八方来客,让环青赛的文化魅力触手可及;作为互助至门源的必经之路麻吉村,土族七彩花袖衫舞动成彩虹海洋,精品民宿、土乡美食、非遗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赛事流量”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村民增收的“幸福增量”。

生态筑基,

冷凉蔬菜“青”出于蓝

当环青赛疾驰的车轮再次掠过这片高原沃土,卷起的不仅是飞扬的激情,更是当地“冷凉蔬菜”产业借势腾飞的强劲商流。

多巴—互助赛段,骑手的矫健身影与翠绿菜畦交相辉映,是互助奋力书写出的生动注脚。“今年环青赛首次从南门峡镇路过,借助赛事的转播,全国的观众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我们的冷凉蔬菜,让我们的冷凉蔬菜被更多的客商了解。”南门峡镇副镇长魏晓萍说。

环青赛高度的传播力,为互助冷凉蔬菜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品牌推介平台。赛事期间,国内外媒体的镜头将聚焦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向世界生动讲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故事。

“这是我种冷凉蔬菜的第九年,从前我们当地的种植户种了菜愁销路,现在互助的冷凉蔬菜打出了名气,种的都是供港澳、北上广蔬菜的订单。”南门峡镇尕寺加村种植大户雷有月看着自家田间快要收获的生菜说到。如今,雷有月带动农户30余户,种植冷凉蔬菜66.67公顷。

冷凉蔬菜产业作为南门峡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凭借年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从零星种植起步,逐步发展为951.33公顷的规模化种植基地,涵盖荷兰豆、红莴笋等十余种特色品种。

随着第一批豆苗进入采摘期,冷凉蔬菜产业正以蓬勃之势,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为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地政府主动搭建平台,牵头组织露天蔬菜机械化栽培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活动,推广智能化装备与模式,同时推进蔬菜保鲜库建设项目,完善种产销全产业链。今年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促成41户种植大户与省内外专家结对帮带。

“我们希望能借着环青赛的东风,进一步探索‘赛事+产业’融合模式,打造集蔬菜种植观光、农事体验、田园餐饮于一体的浪山经济带。游客在欣赏环青赛之余,可亲身下田采摘,品尝最新鲜的高原滋味,带动餐饮、民宿等关联消费。”据魏晓萍介绍,目前,南门峡镇已初步建设八大浪山点位,串联起休闲娱乐、农畜产品销售、户外露营、景区游览等多元服务资源,带动农户家门口就业,实现收入增长与生活品质提升。

环青赛的车轮驶过南门峡,带来的不仅是速度与激情的盛宴,更是推动产业兴旺、乡村繁荣的持久动力。

文化赋能,

非遗体验留住游客心

作为赛事重要途经地,彩虹部落土族园是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5A级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走入景区,十八洞沟老油坊、安昭广场、土司府、庄廓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向游客展示了土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古民居建筑群和土族生产生活习俗。

赛事虽疾驰而过,彩虹部落却为世界留下了土族文化的深刻印记。景区内,悠扬的“安昭”舞曲随赛期每日响起,盛装男女围成圆圈,舞步庄重而热烈,向过往游人无声讲述着土族先民的历史与祈愿。

跟随讲解员李洪燕的脚步走进景区,一曲《土族点赞舞》吸引了诸多游客驻足,点赞舞融合了民族舞蹈和现代元素,节奏欢快、气氛热烈。随后,梆梆舞、土族婚礼、轮子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轮番展演,让游客沉浸其中。

在土族婚礼环节,游客通过和表演者互动,沉浸式感受土族风情。当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到女方家娶亲。一位男性游客扮演新郎,参与改发仪式,他拿起梳子轻轻划过自己和新娘的头发,并跟随纳什金在众人的簇拥下,为送亲的宾客致酒……

“这个互动环节我会很难忘记,不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土族婚俗,也感受到了土族群众的热情……”这位扮演“新郎”的游客说到。

随后的轮子秋表演更是引来游客欢呼和大加赞赏。土族青年在高速转动的轮架上腾挪翻转,不时变换着身姿,极速旋转的车轮和鲜艳无比的彩虹袖,在阳光下交相辉映,不仅展示了丰收喜悦的古老竞技,也诉说着土族群众精彩的生活和这片土地的美好变迁。

“赛事是机遇,更是平台,环青赛的全球关注度,促使我们加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互助县文体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依托土族故土园景区,互助县文旅产业蓬勃向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2025年上半年,互助县实现旅游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19.6%,接待游客157.11万人次,同比增长18.3%。

随着赛事直播镜头扫过彩虹部落的绮丽风光与独特人文,互助土族文化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也与日俱增。当地群众通过展示技艺、经营民宿,在家门口吃上“文旅饭”“赛事饭”,文化自信与增收致富同频共振。

杨有菊在景区工作了很多年,她不仅是景区的表演者之一,也是土族花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说自己从小就在听大人们唱“花儿”,跟着大人的脚步参加热闹的“花儿会”,如今,“花儿”不仅让她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让自己的家乡美名远扬。

近年来,彩虹部落土族园通过挖掘一系列土族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开发,一大批具有极高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表演、展演,成为展示“彩虹故乡”最鲜活的名片,而环青赛更像一阵强劲东风,让土族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赛道引流,

小村庄拥抱大世界

麻吉村位于西宁—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北龙山旅游交通主干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互助赛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环青赛的滚滚车轮再度经过这个小村庄时,麻吉村早已不再满足于充当赛道边的“看客”,而是深挖赛事红利,将“必经之路”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黄金赛道”,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

“以前麻吉村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不一样了。环青赛就是最好的‘活广告’,全国游客都能看到我们村。游客冲着比赛来,顺道就体验了我们土族的风情。”村民任大贵深有感触。

赛事为麻吉村乡村旅游点燃了第一把火。村民们从最初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热情的参与者和服务者。当车队经过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景区时,村民自发组织身着绚丽的土族服饰,在赛道旁跳起欢快的安昭舞,为选手加油助威,向世界展示独特的民族风采。

震天的加油呐喊、绚丽的民族盛装、疾驰而过的矫健身影,共同构成一幅活力四射的乡村图景。“每年举办赛事的时候,我们家的农家乐就游客多得忙不过来。”任大贵说,仅凭着农家乐的收入,一家人的收入就有12万元。“现在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到了村子。以前我儿子都是在外务工,现在来油嘴湾玩的游客多了,儿子就回到村子,和我们一起经营农家乐。”

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东和乡麻吉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自愿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打造了“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景区上班优先选择,景区门口免费摆摊,自家种的蔬菜和山上采摘的野菜拿到景区自由销售。像任大贵这样,景区摆摊、家门口上班、开办农家乐等依托乡村旅游直接从业的还有120余户,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辐射带动就业300余人。

面对汹涌而至的客流,当地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乡村游,而是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打造沉浸式微演艺、篝火晚会、灯光秀等为一体的夜游活动,《可汗巡游》《公主和亲》《媒婆说媒》等节目备受游客喜爱,夜间接待游客累计20余万人次,综合收益近300万元,成为乡村旅游“夜经济”典范。

环青赛的车轮年复一年刻下的,不仅是速度的印记,更是生态农业、非遗文旅与乡村振兴并蒂绽放的共生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体育   沃野   赛道   土族   景区   游客   蔬菜   赛事   乡村   彩虹   南门   旅游   车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