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中国的垃圾”,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在欧盟财长会议上的口出狂言。
不久前,欧盟成员国财长们达成初步共识,争取明年结束跨境小包裹免税限额,所有入境货物统一缴纳关税。这一政策针对性极强,欧洲市场上的跨境小包裹,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国。

这两年,欧盟真的很焦虑,以至于总是出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昏招,奇招。比如说这次。
欧盟真正的焦虑,是自身电商产业的“发育不良”。这些年全球电商发展迅猛,但欧洲电商始终跟不上节奏,规模和增速都远逊于中美。可是他们想的不是怎么发展电商,而是靠政策“限流” 阻挡中国商品。
今年德国今年对华态度的强硬转向,现在出台这一政策也不奇怪了。从宣布对德企对华投资担保设限,到推动新版对华战略草案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对手” 分量加重,再到计划彻底移除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的 5G 组件,德国政坛在绿党主导下,正掀起一股对华“去依赖” 的激进浪潮。
要问德国为啥对华狂飙突进式进击,咱们可以理解为德国与俄罗斯的持续冲突带来的战略后遗症。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彻底反思了此前对俄罗斯能源的深度依赖,将其视为“致命错误”。这种 “依赖恐惧症” 迅速蔓延,让德国政界形成了一种偏执认知,任何对单一国家的深度经济关联都存在风险。于是,他们把对俄罗斯的警惕,直接转嫁到了中国身上。明明中德贸易是互利共赢的互补关系,却被强行解读为“新的依赖陷阱”,取消中国小包裹免税限额,不过是这种战略误判下的又一具体动作。
不过,德国走上这条反华之路,前方至少有三大陷阱,每一个都可能让其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第一个陷阱,是“经济自伤陷阱”,这也是最直接的代价。德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都与中国紧密绑定,汽车、机械工程、电子等核心行业,要么依赖中国的庞大市场,要么离不开中国的关键中间产品。更要命的是金融风险,德国银行对那些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债权总额高得惊人,一旦这些企业因对华贸易受限陷入困境,贷款违约潮可能会冲击整个德国金融系统。
第二个陷阱,是“战略依附陷阱”。俄乌冲突后,德国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已经加深,如今为了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又在经济上绑上了美国的战车。可美国从来都是 “利益优先”,并不会因为德国的妥协就给予对等回报。更尴尬的是,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少国家并不认同德国的激进对华政策,这种分歧会随着德国的单边行动愈发明显,最终可能导致欧盟对华战略分裂,削弱整个欧洲在全球舞台的话语权。德国看似在主导欧盟对华政策,实则在把自己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三个陷阱,是“产业链断裂陷阱”。中国在稀土、电池原材料等关键资源的供应上,占据着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位置,这些都是德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德国强行推动 “去中国化”,要么找不到替代供应源,要么就要付出数倍的成本重组供应链,而且重组后的供应链还会牺牲效率。更长远来看,中国在电商、5G、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欧洲,德国拒绝与中国合作,相当于主动放弃了技术交流和产业升级的机会。欧洲科技行业协会已经抱怨,欧盟的“监管海啸” 正在让供应链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这种为了“去依赖” 而人为制造的产业链断裂,最终只会让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持续下滑,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想说,看着近期的局势,感慨不已。日本,德国都是二战轴心国,如今却都把矛头指向中国。而中国突围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坚持自己的发展路线,同时练好肌肉,擦亮眼睛,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