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坐地起价?对华报价疯涨,中国买家集体停购:等两个时机

10月中旬,一则消息在粮油圈炸开了锅:“巴西大豆报价比美国高出一大截,中国买家干脆不买了!”

一时间,舆论哗然。

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巴西为何突然“翻脸”?

中国买家集体停购的背后,是无奈之举,还是暗藏玄机?

这场看似被动的博弈,其实早有伏笔。

坐地起价?

10月17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一篇文章点破关键:国内买家并未采购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原因简单直接,价太高!

数据显示,巴西大豆每蒲式耳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价格高出2.8至2.9美元,而美国大豆溢价仅为1.7美元,这一差距,让本就利润微薄的国内大豆油企业雪上加霜。

“从下半年开始,企业就没赚过钱,利润一直是负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面对成本飙升、产品价格难涨的困境,停购成了企业最理性的选择。

有网友愤慨道:“这不明摆着趁火打劫吗?”但也有人冷静分析:“停购不是认输,而是在等时机。”

中国在等什么?

中国买家的停购并非意气用事,而是在静待两个关键转折点:

巴西新豆上市,供求关系逆转。

巴西2024/25年度大豆产量预计达1.68亿吨,出口潜力高达1.1亿吨,一旦新豆大规模上市,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自然回落。

当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自然就回落了,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根本不需要急于一时,做冤大头。

除了巴西大豆这一个供应方外,市场上再出现一个大的竞争者,那中国也将有更多的选择。

中美贸易谈判突破,美国大豆“回归”。

若中美新一轮谈判取得进展,美国大豆关税限制有望取消,中国将多一条重要供应渠道。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2213万吨,虽比高峰时期下降,但美国仍是全球大豆生产巨头,有了“备选方案”,巴西的涨价空间将大幅压缩。

看到中国采购大豆的困境,很多人会想中国田地那么多,为何不自给自足呢?

不过还是现实原因罢了。

中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城市化进程快,土地优先保障水稻、小麦等主粮生产,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若为种大豆挤占主粮耕地,反而会引发更大风险。

中国种植效率难比美国,美国平原广阔,机械化程度高,大豆种植成本低、产量大。相比之下,中国耕地分散,种植效益有限,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博弈

巴西此次涨价,看似占尽先机,实则暴露了其战略误判:

中国早有准备:多元化进口体系已成型,阿根廷、乌拉圭、加拿大等国大豆份额逐年上升,2024年非巴西来源占比达7%。

储备与技术双保险:国家储备大豆足以应对短期波动,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替代比例已提升至15%,降低了对豆粕的依赖。

历史教训犹在:2018年巴西曾试图涨价,结果导致300万吨大豆滞留港口,损失惨重,这次“故技重施”,中国更不会让步。

结语

国际贸易从不是“一锤子买卖”,巴西若执意抬价,最终只会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市场。

而中国,通过这次博弈,再次证明了其供应链的韧性与战略定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中国早已把“主动权”牢牢攥在手中,静待时机,稳坐钓鱼台,这才是大国贸易的智慧与底气。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巴西   起价   大豆   中国   时机   买家   集体   两个   美国   耕地   主粮   市场   中美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