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干净整洁的家,通常能给人一种明亮通透的感觉:
家具排列有序,物品摆放整齐,地板一尘不染……
或许在很多人心中,这是一种理想的居家环境。
但最近我发现:
一个永远干净整洁的家,给人的居住体验或许很棒,
但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却可能是阻碍,甚至是灾难。
为何这样说,请看今天的文章。
来源:视觉中国
我的朋友阿玲,与丈夫一起创业,平时工作比较忙。
她育有两个女儿,大宝5岁,小宝3岁。
大宝出生时,阿玲邀请一位远房表姐前来照顾。
该表姐比较懒,不爱收拾,也不教育孩子——
阿玲对此很不满。
后来小宝出生后,阿玲果断让表姐回了老家,重新聘请了一名保姆。
保姆非常勤劳,烧得一手好菜,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且照顾孩子非常细致,每天都会对玩具、书籍和地板进行清洁和消毒。
阿玲对此很满意。
可随后3年来,她却发现一个“奇怪现象”:
在保姆的悉心照顾下,小宝并没有如她所愿成长得更好,
反而经常生病,性格胆小内向,爱黏人,缺乏独立,遇事只知道哭。
这跟活泼好动、身壮如牛、常跟保姆叫板的大宝,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找了更细致的养育者,提供了更整洁的居住环境,小宝的成长反而不尽如人意呢?
阿玲对此深感困惑,向我寻求答案。
一开始听她这样问,我也解释不出个所以然。
直到上周末,我去阿玲家做客,近距离观察保姆与孩子的互动,才找到答案:
正是保姆对整洁的过度追求,限制了孩子的行为探索,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当时有一幕是这样的——
大宝在阳台浇花,小宝兴致勃勃地跟在姐姐后面。
保姆看到后,立刻冲过去将小宝抱回客厅:“不能碰冷水,会感冒的!”
随后她又走过去夺走大宝手中的喷壶:“宝贝,姨姨来帮你浇,你进客厅玩吧!”
大宝有些不乐意,想拿回喷壶。
保姆不让,将喷壶高高举起,快速浇完剩余的几盆花,便将喷壶挂到了墙上。
随后她麻利地拿出拖把,用了不到10分钟,便让阳台恢复最初的干净与整洁。
来源:视觉中国
在后面持续的观察中,我发现:
这位保姆经常会为了维持居家环境整洁,强势干涉、限制并阻止孩子的各种行为。
在大人眼里,这或许是一位热爱整洁的勤劳阿姨;
可在孩子的感受里,她则可能是一位强势的限制者、控制者,甚至剥夺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一个太过整洁的家,往往是「控制」的象征。
当一个家过度追求整洁,其实是在用一种“无菌”的方式来管理空间,同时也管理着孩子的行为。
它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对秩序的执着,对混乱的恐惧,甚至是对孩子自主性的压制。
但孩子天生是探索者,他们通过触摸、翻找、破坏、重组来认识世界。
如果他们的生活空间被严格规范,不允许“脏”和“乱”,那么他们就失去了在真实世界自由探索的机会。
就像一棵树被关在玻璃罩里,看似安全、完美,却失去了自然生长的力量。
比如上述例子中保姆与孩子的互动——
小宝跟着姐姐去阳台,这本是孩子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的体现,却被保姆以“不能碰冷水”为由直接阻断。
这种阻断不仅剥夺了小宝接触真实世界的体验,也在潜意识中向小宝传递了一个信息:
你的探索是危险的,你的兴趣是不允许的。
如果小宝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持续这样对待,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她变得内向胆小,缺乏独立。
因为从一开始,她的生命力就被保姆人为地限制了。
同样保姆对待大宝的方式,也是类似的。
大宝想要自己浇花,这是她在表达自主意愿,尝试掌控生活的体现,
但保姆却用“我帮你浇”的方式,将大宝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剥夺了。
她没有将大宝看成是一个有能力做好事情的孩子,而是将她当作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对象。
这种自主权利的剥夺——
容易让孩子逐渐失去对自己行为的信心,形成一种“我做不好,别人比我更擅长”的自我认知。
总的来说,
这位保姆或许是出于职业需求,或许是出于自身对整洁的执着,
但她在孩子面前,确实更像是一个越界的“全能型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陪伴者:
她的行为看似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实则是一种控制,一种对孩子的“替代性参与”。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
孩子可能会不断压抑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变得顺从、被动,
甚至还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无助感与无力感。
来源:视觉中国
在阿玲家,大宝曾带我去房间看她贴在墙上密密麻麻的贴纸。
它们在以一种我理解不了的顺序逻辑,杂乱地排列着。
阿玲告诉我,这是大宝的“秘密花园”。
前段时间,保姆想将墙上的贴纸撕下来,让墙面恢复整洁。
大宝不依。
后来保姆趁大宝上幼儿园之际,悄悄撕下一部分贴纸扔了。
没想到大宝放学回来发现后,哭着闹着要保姆赔。
保姆赔了一版类似的还不行,她要保姆赔跟原来一模一样的。
“这满墙贴纸,少说也有上千张,她知道保姆扔掉了哪些吗?”我问道。
“她知道的,每一张贴纸贴在哪个位置,她都记得一清二楚。”阿玲回答道。
听完阿玲的话,我内心深感震撼:
一个5岁孩子,竟然能在满墙杂乱的贴纸中,记住每一张贴纸的位置和顺序,
这种能力,完全不亚于一个身为企业高管的成年人在混乱中发展秩序的能力。
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记忆力的体现,更是她对自我世界极度投入与守护的表现。
或许对大宝而言——
她的“秘密花园”不只是贴纸的集合,更是她内心世界的映射。
她需要这些贴纸来维持一种掌控感,以此证明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有存在的位置、有表达的权利、有创造的自由。
当保姆试图清理她的“秘密花园”时——
这不仅仅是一次物理上的破坏,更是一种对她内心世界的侵犯。
来源:视觉中国
她要求保姆赔偿一模一样的贴纸,并不是执着于贴纸本身,而是执着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意义。
如果阿玲和保姆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她们可能会更加理解大宝的行为,而不是把它看作是需要纠正的“错误”。
她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试图去教育或改变大宝,
而是学会去陪伴大宝,尊重她的边界,并让她知道:“你在这个家创造的事物,是被珍视的。”
同理,她们也不需要过度去限制或保护小宝,
而是学会去看见小宝,给予她更多“被允许”的空间,让她可以自由地去探索、体验与成长。
家里偶尔乱一点,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孩子而言,那可是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一个智慧诞生的地方呀!
多多转发今天的文章,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