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别瞎“贴秋膘”!先把脾胃这“根”养好!多吃这3样,清内热、助消化,全家体质越吃越棒
前阵子天气一凉,我就着急给全家“贴秋膘”,顿顿红烧肉、炖排骨,结果没几天,老公说“肚子胀得难受”,孩子吃两口饭就推碗,连我自己都觉得口干舌燥、大便不畅。
我妈知道了直骂我“糊涂”:“秋天脾胃最虚,还没把‘根’养好就瞎补,不堵才怪!”说着就给我支了3招,用苹果、南瓜、猪肚这些家常食材做了3道菜,没想到吃了一周,全家的脾胃都舒服了——孩子吃饭香了,老公不腹胀了,我也不口干了,连气色都好了不少!
原来秋天养身的关键不是“补”,而是先把脾胃养好。脾胃是咱们身体的“营养加工厂”,秋天干燥,脾胃本就虚弱,要是先给它“减负”,再慢慢补,营养才能吸收进去,内热也能清掉,冬天才不容易生病。今天就把这3道“养脾菜”分享给大家,做法简单,家常味浓,全家都爱吃!
一、苹果四神汤——健脾清内热的“神仙水”,孩子喝了不挑食
我家孩子以前一到秋天就挑食,舌苔黄厚,还总说“肚子不舒服”,我妈让我煮苹果四神汤给他喝,没想到喝了三天,孩子居然主动要吃饭了!
这“四神”是山药、茯苓、芡实、莲子,在中医里可是健脾祛湿的“四大天王”,加个苹果进去,既能中和食材的药味,又能清秋天的内热,酸甜可口,孩子一点不抗拒。
做法超简单,新手也能一次成功:
1. 提前把茯苓、芡实泡2小时(这俩硬得很,不泡煮不烂),莲子泡半小时;
2. 新鲜山药去皮切滚刀块(记得戴手套,不然手痒),苹果去皮去核切块;
3. 把泡好的茯苓、芡实、莲子和山药放进锅里,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40分钟;
4. 最后放苹果块再煮15分钟,喜欢甜的可以加一勺冰糖,不甜也好吃,带着苹果的清香。
炖好的汤稠乎乎的,山药和莲子都炖得粉糯,苹果吸满了汤汁,一抿就化。我家孩子每次都先把苹果肉吃干净,再把汤喝光,连说“比饮料还好喝”!现在每周煮两次,孩子舌苔不黄了,吃饭也香了,再也不用追着喂饭了~
二、红糖红枣燕麦南瓜丸——暖胃又顶饱,早上吃一碗元气满满
最近早上我都给全家煮这碗南瓜丸,暖乎乎的下肚,一整天都觉得舒服。南瓜和燕麦都是养脾胃的好东西,加上红糖红枣,温补不燥,秋天吃正合适。
以前我总买外面的早餐,又油又腻,自从学会做这个,再也没出去买过。做法简单,15分钟就能搞定:
1. 南瓜去皮切薄片,上锅蒸15分钟,蒸到一压就烂;
2. 把南瓜捣成泥,加少量糯米粉揉成面团(别加多了,不然太硬);
3. 手心抹点油,揪一小块面团搓成小丸子(大小随便,孩子喜欢小的);
4. 锅里烧水,水开下丸子和红枣碎,煮到丸子浮起来,加即食燕麦再煮2分钟;
5. 最后加一勺红糖,搅到融化就关火。
煮好的南瓜丸软糯Q弹,燕麦吸满了甜汤,一口下去暖到肚子里。我老公以前早上总没精神,现在喝一碗这个,上班都不犯困了。关键是它还顶饱,早上喝一碗,到中午都不饿,还不耽误吃午饭,脾胃一点不负担。
三、山药莲子猪肚汤——补脾胃的“硬菜”,喝了胃里暖暖的
要说补脾胃,猪肚汤绝对是“实力派”!中医讲“以形补形”,猪肚能补虚损、健脾胃,搭配山药、莲子,滋补又温和,秋天喝这个,能把夏天的损耗都补回来。
不过洗猪肚是个“技术活”,以前我总洗不干净,有股腥味,后来我妈教了我个妙招,洗得比外面卖的还干净:
1. 猪肚里外用面粉和盐反复搓(面粉吸黏液,盐去腥味),搓个3分钟,用清水冲干净,再重复一次;
2. 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把猪肚放进去焯水,捞出后刮掉内壁的白膜,再切成条;
3. 砂锅里加足量水,放猪肚条、泡好的莲子、姜片,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小时,把猪肚炖软烂;
4. 然后加去皮切段的山药、切块的胡萝卜、去核的红枣,再炖30分钟;
5. 最后放枸杞,加少许盐和白胡椒粉调味,就可以出锅了。
炖好的汤奶白奶白的,猪肚炖得酥烂,一咬就化,山药粉糯,胡萝卜吸满了汤汁,鲜得掉眉毛。我妈说“这汤喝一碗,比吃十只鸡都补”,现在每月炖两次,全家的脾胃都越来越好了,冬天也不怎么怕冷了。
秋天养脾胃的小提醒,这3点别忽略
1. 别贪凉:秋天再热也别吃冰西瓜、喝冰饮,脾胃怕冷,一凉就“罢工”;
2. 别吃撑:每餐吃7分饱就行,给脾胃留“干活”的空间,不然容易积食;
3. 慢慢补:先把脾胃养好,再慢慢“贴秋膘”,不然补得再多也吸收不了,还会加重负担。
其实秋天养脾胃真的不难,就用这些家常食材,简单一做,既好吃又养人。现在我家每周都轮着做这3道菜,孩子不挑食了,大人不腹胀了,全家体质都越来越棒!
你们秋天都给家人做什么养脾胃的菜呀?有没有私藏的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把脾胃养得棒棒的,舒舒服服过秋冬~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