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投票定生死?美国下架数百万中国电子,中国安防海外突围

10月10日这天,美国电商平台上的中国电子产品突然迎来“集体消失”。

亚马逊搜索“华为智能手表”只显示替代品,eBay的海康威视摄像头页面变成灰色,沃尔玛的中兴路由器直接标注“无库存”。

这场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命名为“清洁购物车行动”的举措,一夜之间让数百万件中国商品从美国线上市场蒸发。

FCC主席布兰登·卡尔当天就表态,行动是为了“防范国家安全风险”,还透露10月28日要召开关键投票,把限制措施再升级。

可这些被下架的产品,大多早就通过了美国市场的准入审核,所谓的“安全威胁”真有证据吗?

FCC“清洁购物车行动”

10月10日,FCC正式启动“清洁购物车行动”,给亚马逊、eBay、沃尔玛等主流电商平台下了明确指令。

指令要求下架两类中国电子产品,要么是已列入美国“禁售名单”的设备,要么是没拿到FCC授权就上架的商品。

从行业统计数据看,仅亚马逊一家就移除了超300万件相关商品。

eBay的下架数量也突破200万件,涉及金额预估超10亿美元,其中安防监控设备占比最高,达到62%,成了清理的重点。

被下架的产品里,华为智能手表、海康威视家用安防摄像头、中兴路由器是“重灾区”。

有跨境卖家透露,平台根本没逐件审核,直接用算法筛关键词,只要标题里有“华为”“海康威视”,或者属于无线通信品类,就会被批量下架。

甚至有部分卖家是“蹭流量”违规,在自家产品标题里加了被禁品牌的关键词,实际卖的根本不是这些品牌的货。

布兰登·卡尔在采访里说这是“清理黑名单企业违规产品”,可这场行动早有铺垫。

2025年5月和9月,FCC已经分两批撤销了15家中国实验室的认证资质,这些实验室原本是给中国电子产品发“美国入场证”的关键机构。

资质没了之后,中国企业只能把产品送到日本、英国的实验室检测。

成本一下子涨了30%-50%,认证时间也从两周拖到2-3个月,很多企业根本来不及补手续,只能看着产品被下架。

更值得警惕的是10月28日的投票计划。

根据FCC披露的新规草案,未来不仅含“黑名单企业零部件”的设备拿不到授权,就连之前已经获得FCC编号的老产品,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被召回。

这意味着监管要从“管成品”延伸到“管零件”,只要设备里有一颗来自黑名单企业的芯片或模组,就算已经在卖了,也可能被下架。

而布兰登·卡尔反复提的“国家安全”,其实根本没实质证据,赤裸裸暴露了美国的双重标准。

“国家安全”外衣下的霸权

2013年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就说明,美国国家安全局长期和谷歌、苹果合作,在全球范围监控通信数据。

2020年《华尔街日报》还报道,美国国土安全局的分支机构,通过第三方公司买了大量手机定位数据,用来追踪特定人的行踪。

这些实打实的监控行为,美国自己却从没当成“安全风险”。

而被点名的中国企业,根本没能力构成所谓的“威胁”。

海康威视2024年财报显示,它全球视频监控设备的市占率有38.2%,但美国业务在整体营收里占比还不到1%。

大华股份以19.6%的全球份额排第二,早就明确退出了美国市场,在当地没开展任何实质业务。

而且被下架的安防摄像头、智能手表,大多用的是本地存储模式,数据不会上传到境外服务器,所谓“监控风险”根本是无稽之谈。

美国真正的目的,是怕中国科技企业抢了它的市场,维护自己的科技霸权。

中国安防企业的性价比让美国本土品牌扛不住,华为、中兴的通信设备报价,比诺基亚、爱立信低30%到50%。

海康威视的摄像头,在图像识别精度、夜视效果这些核心指标上不输欧美品牌,价格却只有同类产品的六成。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加起来,占了全球超57%的视频监控市场份额,这种优势让美国坐不住了。

更深层的打算,是想把产业链拉回美国。

FCC一边下架中国产品,一边撤销中国实验室资质,就是要逼安防、通信领域的企业把生产线搬到美国。

现在美国本土实验室的检测报价已经涨了15%-30%,订单还排到了明年3月,有些美国企业已经在扩产能。

这种“拿安全当幌子,实际保护本土产业”的操作,本质上是用行政手段破坏市场公平。

面对美国层层加码的封锁,中国安防企业没陷入被动,反而提前布局,在海外找到了新的出路。

中国安防突围

最直接的办法是转移市场重心,把目光放在了东南亚、南美、中东这些新兴市场。

在技术和供应链上,企业也做了调整来适应不同市场。

针对美国的限制,很多企业搞了“双版本物料管理”,卖到美国的产品,全用非黑名单零部件,走“洁净料号”。

卖到新兴市场的,就保留成本优势版本,既合规又划算。

数据安全方面,企业普遍用本地存储,不仅降低了云端数据的合规风险,还适配了一些地区网络不稳定的情况,在东南亚独栋住房多的地方特别受欢迎。

大华股份还推出了“轻量化AI模型”,把千亿参数压缩到百亿级,在非洲、南美这些网络条件一般的地方,照样能精准识别人形。

认证和渠道上的本地化布局,也帮企业化解了不少麻烦。

虽然中国实验室资质没了,但企业提前和日本、英国的第三方实验室合作,储备了一批FCC认证证书,核心产品能快速补证上架。

但美国的封锁,还是给中美双方和全球产业链带来了影响。

美国消费者最先受影响,安防摄像头均价可能涨15-20美元,美国家庭平均装3.2只,光这一项就要多花近50美元。

智能手表缺货率达45%,想买都不容易。

亚马逊、沃尔玛为了排查库存、建新审核流程,花了几亿美元,这些成本最后还是转嫁给了消费者。

而且美国本土企业根本填不上市场空白,本土路由器成本比中国的高一倍,信号覆盖还少15%,运营商预算超支,农村5G覆盖都延期了。

对中国企业来说,短期确实有压力,但新兴市场的增长对冲了美国市场的损失,海康威视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26.84%,其中80%的增长来自新兴市场。

大华股份海外营收涨了6.31%,在拉美市场的份额突破20%。

更重要的是,封锁逼企业加快创新,国产射频芯片、图像传感器的自给率,从2023年的30%提到了2025年的55%,供应链更自主了。

结语

这场围堵,本质上是科技霸权在破坏市场规律,是贸易保护在冲击公平竞争。

而中国安防企业的突围证明,封锁能延缓脚步,却挡不住企业创新和适应市场的决心。

2025年全球安防市场规模要突破2900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需要的是开放合作,不是封闭对抗。

10月10日消失的产品或许能被替代,但被破坏的市场信任和合作基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重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美国   中国   生死   海外   企业   市场   大华   产品   亚马逊   华为   实验室   卡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