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草莓
国际巨星,说唱传奇,格莱美大奖拿到手软。
这位美国艺人的音乐影响力和吸金能力,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存在。
他本人更是自带顶级流量,每次亮相都能掀起话题巨浪。
可这次上海的演唱会简陋,票贵,晚到早退,简直是明晃晃地把“捞金”写在脑门儿上了。
要摸清楚“侃爷”这份特别的“底气”,或许得回到那些构成他传奇色彩的关键时刻。
坎耶·维斯特是美国响当当的说唱歌手,音乐制作人,生意也做得有声有色,在嘻哈音乐圈,他的影响力摆在那里。
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批粉丝,还捧回了超过20座格莱美奖杯,可以说正是这些实打实的音乐成就,为他打下了名声的基础,也累积了他最初的“底气”。
但光靠音乐恐怕还不足以解释他那些出人意料的行为,他真正意义上的“出圈”,很多时候是伴随着争议甚至丑闻发生的。
比如2009年那场著名的MTV音乐录影带颁奖礼,当还是新人的泰勒·斯威夫特站在台上分享喜悦时,侃爷直接抢走了她的麦克风,然后当着全世界的面说碧昂斯的录像带才是最好的。
这一下全场哗然,紧接着各路人马都跳出来指责他没风度。
虽然侃爷后来博客道歉,甚至在电视访谈里哭着说羞愧表示需要反省,但这桩闹剧却让他的名字瞬间冲上各大头条。
时间快进到2016年,他和泰勒的恩怨又一次升级,他那首新歌《Famous》里有句和泰勒有关的歌词。
更戏剧性的是,他当时的妻子金·卡戴珊跳出来爆料,说泰勒明明早就知道这歌词,丈夫还专门打了电话跟她沟通过。
紧接着她直接甩出一段电话录音,似乎要实锤泰勒“撒谎”。
但泰勒这边坚持说他当时压根没提其中的侮辱性词汇,还说要告他们侵犯隐私。
这些你来我往的“撕扯”,看似负面,实际上是他打造个人品牌和累积“另类底气”的关键。
他似乎在不断地通过这些备受争议的行为,甚至那些被一些人当做“精神不正常”的表现,来强化自己“不羁”“真实”“不在乎外界眼光”的人设。
对一部分喜欢他的粉丝来说,这种“敢做自己”,不落俗套的样子反而成了他身上最独特的魅力,让他们觉得他与众不同值得追随。
于是乎在一次次的争议中,他好像也越来越相信,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惹眼的事情,那些真正铁杆的粉丝和巨大的名气都能帮他兜底。
除了用“争议”来打造个人神话,他的另一份“底气”源于他找到了一条高效把名气变现的路子。
就拿2024年9月侃爷在海口那场所谓的“世界巡回试听会”来说,官方给的名字是“试听会”,听起来更像是个专辑发布派对,而不是标准演唱会。
这场活动的门票一放出来立马被抢光,当时海口的12345热线都热闹非凡,有人投诉说他是“劣迹艺人”不该让他来。
连“劣迹”争议都成了提升话题度的一环,而最终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他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金字招牌。
海口的这场试听会让他知道自己的名字本身就能带来巨额收益,而且不一定需要砸钱做一场完美的传统演唱会。
有了海口这个成功案例在前,再看7月12日上海这场演唱会,就隐约透着一股“速食”或者说“高效变现”的意味了,甚至还吸引了不少明星给他站台,比如李小璐甜馨等。
上海这场卖的是实打实的演唱会门票,价格最低980元,最贵的飙到了2680元。
按理说这个价格至少应该换来一个像样的演唱会体验,可上海现场展现出来的景象,和宣传中提到的“焕新升级,全感官沉浸式视听盛宴”完全是两码事。
歌迷反馈里提到内场都没开,所有人都在看台,就连最贵的票,座位离舞台都有一百多米远,根本看不清人脸。
舞台布置异常简陋,没看到绚丽的灯光,舞美全靠干冰,大屏幕也非常模糊。
最关键的是音响出了不少毛病,看起来就像是用最低的成本仓促搭建起来的项目。
再加上大明星本人迟到40多分钟才现身,演出一个多小时就提前退场,留下伴奏带硬撑,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用最高的价格卖一份“快餐”。
票价这么高,演出时间这么短,可以说是极大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圈钱”效率。
侃爷或许觉得,只要自己站上台,哪怕条件差点,时间短点,那些愿意高价买票的人终究会为这份“稀缺”买单。
而有去过现场的粉丝,把这场演唱会比喻为“斥巨资去米其林吃了碗白粥”,花了大钱却得到了这么敷衍的产品,这种感觉简直是“造孽”。
更有意思的,按照粉丝的描述,这场演唱会唯一让人觉得“规格很高”的,竟然是跟演出本身关系没那么直接的部分。
安保人员,地铁导航,饮用水的服务都非常到位,周边服务拉得满满的,核心产品却“拉胯”到不行。
面对现场此起彼伏的“退票”呼声,歌手方和主办方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解释。
这种沉默在愤怒的观众看来,简直就是把之前的“底气”直接变成了不屑和“傲慢”。
2024年韩国演唱会他也是迟到一小时,一个有着迟到记录的艺人,加上一个组织仓促的主办方,或许他们以为凭借金字招牌,这些不满最终不过是些噪音。
但是上海这场“翻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烈度激起了公众的愤怒,在社交平台更是冲上了热搜。
观众直言花高价看这种“注水”演出是“血亏”,这么看来就算是侃爷有着名气和积攒下来的“底气”,可能也很难解决这么严重的失望和不满的问题。
侃爷确实是靠着实打实的音乐成绩立住了脚,然后又通过那些争议事件,把自己牢牢焊在了全球的流量C位上,走到哪儿都是话题的焦点。
这次可能只是他基于这份“本钱”,又一次把“高效变现”的套路玩儿到了极致。
侃爷可能觉得自己的底气只要名字够响,能忽悠住足够的人,别的都不叫事儿。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