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已经把“税收恐怖主义”玩的相当成熟了。
张口就是“你又欠税了”,睁眼就是“赶紧追缴”。
在印度玩投资,就像在玩“死亡轮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发是无事发生,还是当头一枪。
不管你什么企业,来自哪里,只要在印度做生意,就要做好被“税法步枪”顶在脑门的心理准备。正所谓“雁过拔毛,兽走留皮”,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都别想带回家。
一张天价罚单下来,让你赚多少吐多少。
可以说,印度营商环境的恶劣程度,已经堪比“干净又卫生”的恒河水了。为此,不少被忽悠瘸了的外企,都正在想方设法逃离这片堪称全世界外资企业的“坟墓”。
那么问题来了:
印度敲竹杠到底有多狠?
既然明知这么搞会把口碑搞崩,为啥还动辄对外企开出“天价罚单”呢?
税收恐怖主义
事实上,印度的“税收恐怖主义”远非一日之寒,只是得到发酵后才成为热点话题。
早在2020年,世界银行就把印度列为“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更是有72%的在印外企,都把“监管风险”放在企业持续运营所关注问题的第一位。
而最能代表其“税收恐怖主义”的典型案例,莫过于前后拉锯15年之久的“沃达丰收购案”。
2007年,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企业,以10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印度一家电信公司。
双方你情我愿,交易合规合法,按说本来没什么大问题。结果呢,印度税务部门却在交易完成后突然表示——“该交易应在印度缴税”,要求沃达丰上缴22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
这一下给沃达丰搞不会了。
不是,交易的钱也没从你们印度的账户上走啊,怎么到头来反而还要给你们交税呢?
印度这边给出的理由是:即使交易发生在境外,只要涉及印度资产,就必须在印度纳税。
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断断续续打了五年官司,一直闹到了印度最高法院。
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以“印度法律不支持征税”为由,裁定沃达丰胜诉。
岂料还没等沃达丰喘口气,印度这边便堂而皇之地耍起了赖。官司结束后不久,印度政府便火速修改并通过了《所得税法》,允许将追缴税款的范围适用于此类“间接转让”交易。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主要针对的就是沃达丰公司。
这下轮到沃达丰傻眼了——不是哥们儿,还能这么玩儿?
眼看印度已经无法再给它一个公正的判决了,沃达丰一怒之下将印度告上了国际仲裁法庭,此后又拉扯了几年,直到2022年1月双方才达成和解协议。
沃达丰最终还是只得支付5亿美元作为和解款项。除此之外,还要将欠印度政府的“无线电波使用费”转换为“股权”,从而使印度官方拥有该公司35.8%的股份。
于是,印度政府就水灵灵的一跃成为了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莫名其妙丢了5亿美元的沃达丰,只是印度“税收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之一。
连大伙比较熟悉的诺基亚,也在印度栽过跟头。
2013年1月,印度税务部门突然向诺基亚发难,认定其涉嫌“在印度逃税”,包括向诺基亚芬兰母公司支付的软件授权费,这笔收入的税率为10%。在经过长期调查后,印度税务部门指控诺基亚在从2006、07财年之后的五个财年内,一共逃税了3.63亿美元(200亿卢比)。
诺基亚当即反击,认为其软件授权费收入应在芬兰纳税,符合印度-芬兰双边税务协定。
不存在所谓的“漏税”行为。
对此,印度税务部门却反驳说:
这项收入当然应该在印度纳税,因为你们的商品最终是要销售回印度市场的。
最后双方闹上法庭,折腾好一阵子,结果诺基亚还是没有逃过“逃税3.63亿美元”的判决。
在当时,3.83亿美元的税单,相当于诺基亚当年全球利润的3倍。
罚款一交,等于直接白干三年。
诺基亚对此做出声明:诺基亚对于所得税上诉委员的决定感到失望,将继续向德里高等法院上诉,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印度可不管你占不占理,我觉得你欠税了,那就是欠税了。
于是,印度政府先指示税务部门突击检查诺基亚的钦奈工厂,随后又让法院冻结其资产,包括银行账户和工厂不动产,摆明了一副“不交钱就别想正常开工”的姿态。
无奈之下。
2013年12月,诺基亚只能支付近3.7亿美元的保证金,以换取法院解冻其钦奈工厂的资产。
而印度政府的此番行为,严重打击了诺基亚对印度的投资信心。
2014年11月,诺基亚宣布,印度钦奈工厂将提前停产关闭。该厂曾是诺基亚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厂之一,如今停止运作,将直接导致约5000名当地员工失去工作。
自此之后,自1995年便进入印度的诺基亚,基本退出了印度市场。
外企跑路
莫迪政府上台后,对待外资企业的态度依然是“外甥打灯笼”,延续着那一套“税收恐怖主义”的打法。作为对印度投资较多的甲方,不少中企自然也在这上面吃过大亏。
比如在“印式税务恐怖主义”的围追堵截下,小米就实打实地在这上面栽过跟头。
2022年1月,印度财政部以“偷逃关税”为由,对小米开出了65.3亿卢比(约合5.6亿元人民币)的罚单;印度执法局以“非法汇款”为由,强制冻结了小米在印公司555亿卢比。
直到今年3月,印度又以“进口手机零部件违规”为由,向小米追加了20亿卢比的罚款。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折腾下来,这些罚款和冻结措施累计金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8年净利润总额。
几十年下来,从亚马逊、谷歌,到诺基亚、三星、甚至是小米,几乎所有进军印度的外资企业都难逃毒手,被印度动辄十亿美元起步的“窝心脚”踹掉了多少年的经营利润。
过去十几年,印度政府豪掷千金,拼尽全力包装自己,硬生生地给自己扣上了“制造业强国”的帽子,还开出各种优惠补贴福利,减免税收,将还在观望情况的外资企业骗进来。
让它们大把大把地往里投钱。
结果呢,不少外资企业经营多年,到头来却被一纸罚款单扒的一干二净。
正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印度政府多年来的一连串操作下来,已经让无数碰壁的外企深感失望,呼吁尚未进入印度市场的企业们“避雷”,离这里越远越好。
据印度工商部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在印度的企业和业务,只剩下5068家注册的跨国公司。
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也从2014年的每年216家,下降到2021年的每年63家。
从今年5月开始,一场“外资大逃杀”更是在印度国内上演。
相关数据显示:
2025年二季度,印度外资净流入仅9.49亿美元,同比暴跌98%;全年净外国直接投资数(FDI)骤降至3.53亿美元,相较于上一财年的的百亿规模直接蒸发了96.5%,创历史新低。
根据印度储备银行(RBI)公布的数据:
2025财年,外国投资者撤资490亿美元,甚至比2024财年的410亿美元还要多上80亿。
面对如此夸张的跌幅,印央行却依旧嘴硬,将外国投资的大规模缩水解释为: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海外投资者大规模的汇回资本。
不管印度央行怎么想,外企们是不敢再伺候这位喜怒不定的“湿婆爷”了,纷纷一脚油门踩到底,生怕跑的晚一些,印度就会再从它们的账目上大做文章,让它们再赔上个几个亿。
在外企们开启“前进三”逃离印度的同时,印度本土资本也开始“睁眼看世界”。
相关数据显示,印度本土企业的对外投资激增70%左右,达到290亿美元。
连本土的资本都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了信心,可想而知印度的营商环境糟糕到了什么地步。
同时,越南、印尼等税收政策更宽松自由的东南亚国家,也正在悄然兴起。比如越南去年吸引外商投资总额约382.3亿美元,印尼的外商直接投资更是高达553亿美元。
一边是外资大量撤离,一边是本土资金外流,再这样下去,莫迪“老仙”最爱讲的“印度吸金故事”,恐怕就要变成继《天方夜谭》之后最好的奇幻作品了。
幻梦破灭
那印度为啥宁愿顶着信用破产,外企撤资的风险,也要端起“税收步枪”一顿转移扫射呢?
答案很明显:装不下去了。
什么“世界工厂”、“制造业强国”,那都是印度给自己立的人设。
实际上,印度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去大规模承载世界级的外资入场。
单单拿基础建设来说,印度就达不到及格线,不少工业区甚至都无法保证稳定的供电。许多外企建厂时遭遇频繁停电、物流延误,从而导致供应链成本大幅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别提什么高端制造,就连基础的组装流水线都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今年开打的关税战,更是将印度制造“外强中干”的遮羞布,给扯得一干二净。
特朗普原本期望跟东大互加关税后,印度商品能够趁此机会抢占市场,顶替东大的位置。结果呢,几乎要啥啥没有,造啥啥不精,被寄予厚望的印度制造业最终还是倒在了“制造”上。
但印度是人口大国,基本国情在这摆着,决定了它必须要发展制造业以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可放眼印度国内,要产业链没产业链,要基础设施没基础设施,一大批本土企业还在嗷嗷待哺等待政府援助,上哪搞钱呢?只能靠给外企搞“杀猪盘”来补贴国内资本了。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倾向于通过对外资企业征税,来展示“保护国家利益”的形象。
这在印度的国内政治中具有一定吸引力。
小结
“印度虽然市场潜力大,但生意实在难做。”
这应该是大多数外资企业心照不宣的共识。
毕竟,哪个外资企业打得过一个税款可以追溯、税法随时修改的国家呢?
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人愿意再陪印度把这场戏演下去了,伴随着大量外资的撤离,印度“世界工厂”的神话正在走向破灭。拿朝令夕改的税收政策去收割国外资本,牺牲长期利益换取眼前好处,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究竟会给印度的未来埋下怎样的伏笔与变数?
咱们就老规矩,搬出小马扎,磕着瓜子等着看好戏就行了。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