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抛出80亿“订单”!点名马斯克修美俄隧道,特朗普为何沉默

2019年,一个沉寂了百年的疯狂梦想,被俄罗斯人重新扔回了世界牌桌上,还点名要“钢铁侠”马斯克来接盘。

故事的主角,叫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他的头衔很响亮: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投资特使。就在普京和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通完电话,约定要见个面的微妙时刻,德米特里耶夫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宏伟计划:在白令海峡下面,挖一条连接俄罗斯和美国的铁路隧道。

这可不是随便画个饼。德米特里耶夫给出了惊人的具体细节:隧道全长112公里,专门跑货运火车,连接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网和美国的阿拉斯加铁路。工期8年,而预算,仅仅80亿美元。

80亿美元?建一条横跨两大洲、穿越冰冷深海的世纪隧道?懂行的人都惊掉了下巴。按照传统工程估算,这样的项目没有650亿美元根本想都不要想。俄罗斯人凭什么把价格砍到膝盖以下?

德米特里耶夫的答案,直接指向了大洋彼岸那位最爱“搞事情”的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他公开表示,希望马斯克旗下的“无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来承建此项目。因为,马斯克吹过最大的牛,就是能把隧道建设成本降低90%以上。

“我们之所以能提出80亿美元的预算,就是因为相信新技术能让这成为可能。”德米特里耶夫的话,像是在对马斯克隔空喊话:你的技术不是只能在洛杉矶地下挖着玩儿的,这里有个能载入史册的机会,你敢不敢接?

1

这并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做这个梦。翻开历史,你会发现这个“跨洲隧道”的念头像幽灵一样,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反复出现。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铁路大亨们就幻想过一条贯穿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铁路。到了190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一度批准了类似项目,计划将俄国的铁轨铺过海峡,直抵美洲大陆。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无情地打碎了这个蓝图。

时间快进到冷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剑拔弩张。但在最紧张的对峙中,依然有人梦想着连接。一位叫林巳奈夫的华裔美籍工程师,就曾大胆提议修建一座“肯尼迪-赫鲁晓夫世界和平大桥”,连设计草图都画好了。

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悲壮。然而,在古巴导弹危机和持续的军备竞赛阴影下,任何“和平”的象征都显得不切实际。

现在,普京的特使重提旧事,显然不是为了怀旧。他想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连接两大洲,从来都不是天方夜谭,它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技术和合适的人。

2

德米特里耶夫抛出这个提议的时机,堪称一门艺术。

就在他官宣前一天,克里姆林宫确认,普京与特朗普通了电话。两国领导人当时正因为乌克兰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这次通话本身就是一次罕见的缓和信号。紧接着,俄罗斯就甩出这么一个充满合作善意的“世纪大单”,其政治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这无疑是俄罗斯发起的一场“魅力攻势”。在西方多年的经济制裁下,俄罗斯急需打破外交孤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与美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对手缓和关系,哪怕只是姿态上的,也能极大地改善自身的国际环境。

德米特里耶夫甚至为此做了大量前期铺垫。他早就通过渠道与特朗普的特使搭上了线,还不断释放“欢迎美国企业参与俄罗斯北极项目”的橄榄枝。这个隧道计划,正是所有善意姿态的集大成者,是一个具体、宏大、且极具想象力的合作抓手。

它像在对华盛顿说:别再搞对抗了,我们一起做点大事吧。你看,项目预算都替你们想好了,只要80亿,马斯克就能搞定,对美国来说不是什么大钱,却能收获一个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通道,还能顺便缓和两国关系,何乐而不为?

3

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订单”,听起来很美,但真正懂行的人却笑不出来。哈佛大学的俄罗斯问题专家直言不讳地泼了冷水:“就算没有制裁,美俄之间的贸易量也根本撑不起一条隧道的运营成本。”

这盆冷水浇得相当精准。

首先,是经济账。白令海峡两岸是什么地方?一边是俄罗斯最荒凉的楚科奇半岛,一边是美国人烟稀少的阿拉斯加。两个地方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尽头”,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和人口。为了这条隧道,两国必须先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修建数千公里的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站等配套设施,才能将这条“主动脉”与各自国家的经济腹地连接起来。这笔隐藏成本,恐怕比隧道本身还要高得多。修好了,运什么?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矿产?这些走海运似乎更便宜。

其次,是技术与环境的挑战。马斯克的“无聊公司”虽然号称成本低,但他们之前挖的都是城市内的短途隧道,直径小,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白令海峡下是什么?是永久冻土、是活跃的地震带、是零下几十度的恶劣气候。

在这里进行长达112公里的海底挖掘,技术难度和风险是指数级上升的,80亿美元的预算显得过于乐观。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地缘政治的巨大不确定性。美俄关系好的时候尚且可以称兄道弟,一旦翻脸,比翻书还快。一个需要8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成的项目,如何能保证在这期间两国关系始终稳定?任何一次外交摩擦、一场地区冲突,都可能让这个千亿级的工程瞬间停摆,变成一个烂尾的“世纪笑话”。

4

面对俄罗斯抛来的橄榄枝,两位关键人物的反应极其微妙。

特朗普在被记者问及时,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特朗普式”回答:“这个想法很有趣,我们得考虑考虑。”这句模棱两可的话,完美体现了他当时的处境:一方面,他个人有与普京缓和关系、达成“世纪交易”的冲动;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强大的反俄势力和政治正确,让他不敢轻易对俄罗斯表现出任何热情。接下这个项目,会被政敌攻击为“通俄”;直接拒绝,又显得自己缺乏战略远见。所以,沉默和模糊是最好的选择。

而马斯克,这位从不吝于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惊人言论的科技狂人,这次却破天荒地选择了彻底沉默,一言不发。他的沉默比任何表态都更说明问题。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马斯克深知,一旦承接这个项目,他的公司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承包商,而是会被瞬间卷入美俄两国最顶层的政治博弈中。项目的成败,将不再由技术和成本决定,而是由克里姆林宫和白宫的心情决定。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是任何一个理性的CEO都唯恐避之不及的。

5

最终,这个轰动一时的“白令海峡隧道”计划,如同它的许多前辈一样,在短暂的热议后,再次归于沉寂。它更像是一次精彩的政治试探,而非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蓝图。

然而,德米特里耶夫的目的,或许已经部分达到了。他成功地让全世界重新审视了这个沉睡百年的梦想,并巧妙地将它与“马斯克式”的未来科技捆绑在一起,让人们相信,在技术上,这个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也许在今天,地缘政治的冰层依旧坚固,经济账也算不过来。但谁又能断言未来呢?正如俄罗斯已经建成了连接中国的跨国大桥,马斯克的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或许有一天,当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当人类的共同利益超越了狭隘的政治分歧,人们会重新翻出这份“80亿美元”的蓝图。

到那时,从北京坐上火车,穿越西伯利亚的广袤雪原,潜入白令海峡的深邃海底,最终在纽约的中央车站下车,将不再只是一个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隧道   订单   沉默   俄罗斯   特里   美国   项目   阿拉斯加   西伯利亚   政治   海峡   克里姆林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