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枸杞,好处多多!但这3类人却不适合,需了解


枸杞,是不少人眼中的“养生宝贝”。泡水喝、煮粥放、干嚼吃,几乎是很多中年人开启养生生活的标配。常听人说:“早晚一把枸杞,胜过十年药补。”那么,枸杞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吃了真的对身体百利无一害吗?

其实,枸杞虽好,却并不是人人适合。常吃有不少益处,但若不清楚自己的体质,吃错了反倒可能伤身。

说到这,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朋友老李身上的一件事。

老李今年52岁,最近迷上了“保健养生”。单位聚会那天,一位老同事跟他推荐:“你看我气色多好?我天天喝枸杞水。”

老李一听当场动心,第二天就买了两大袋宁夏枸杞,开始每天泡水、煮汤,有时候干嚼个二三十粒还嫌不够。


结果不到一个月,他脸上开始冒痘、嘴巴起泡,晚上睡觉还总觉得燥热出汗。本以为是“排毒”,没当回事。

直到有天夜里流鼻血,还以为是天气干,去医院一查,医生说他属于体质偏热,枸杞吃多了,反而上火,得先停一段时间。

这时候老李才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天天吃枸杞。医生还特别提醒他,像他这种脾气急、血压偏高、平常容易烦躁的人,要特别注意少吃甚至不吃枸杞。

你吃对了吗?你的身体需要它吗?


常吃枸杞,有什么好处?

在很多人眼中,枸杞是常见的养生食材。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人开始关注身体状态,枸杞就成了保温杯里的“标配”。

从营养成分来看,枸杞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这两种营养物质对眼睛的视网膜和黄斑区有一定保护作用。对经常使用电脑、手机的上班族来说,长期适量食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眼疲劳、干涩感。

枸杞中的枸杞多糖被认为是其最核心的活性成分。多项基础研究显示,枸杞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氧化应激。

简单来说,就是帮助身体减缓衰老速度。2020年《食品与功能》期刊上的一项动物实验表明,连续摄入枸杞多糖可显著提升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这种酶正是抵御衰老的重要物质。

枸杞还被发现对免疫系统有一定调节作用。部分临床前研究证实,枸杞多糖能激活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尤其适合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此外,一些初步研究还发现,枸杞可能对血糖调节有辅助作用。其所含的胍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类胰岛素样效应,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替代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仍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吃枸杞的注意事项

虽然枸杞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食材,但食用方式和摄入量若掌握不好,也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是食用量。日常养生推荐的摄入量为每日10~15克,大约是20到30粒。部分人听说枸杞“越吃越健康”,便自行加量,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枸杞性温,摄入过多,容易引起口干、喉咙不适等上火症状。前面提到的老李,就是因为长期大量干嚼枸杞,加上本身体质偏热,最终导致“补过了头”。

食用方法也要注意。很多人习惯用开水泡枸杞,虽然方便,但高温容易破坏其中一部分维生素C和活性成分。

如果是为了吸收更多营养,干嚼是更好的方式,虽然口感略有硬度,但营养保留更完整。如果泡水,也建议水温控制在80℃以下,不宜久泡或反复加热。

储存方式也很关键。枸杞含糖量较高,极易吸潮发霉。开封后的枸杞应密封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或冰箱冷藏。一旦发现枸杞有粘连、异味(如哈喇味),则说明已发生霉变,不能继续食用。

医生提醒:这3类人,不宜多吃枸杞

枸杞虽是一种常见食材,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医生指出,以下三类人群,在食用枸杞时需谨慎,不建议多吃。

正处于感冒、发烧、腹泻等急性期的人群

此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系统正在调动各类反应,食用温补性的枸杞可能加重内热或刺激肠胃,使病情加重。尤其是腹泻患者,枸杞中含有一定量的糖类,可能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延长恢复时间。

血压偏高、情绪易激动的人

枸杞性温,适量有助阳气提升,但对已经有“肝火旺”表现的人,如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过量食用反而会推波助澜。

脾胃虚弱、湿气重的人群

这部分人群往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本就较差。枸杞进食过多容易形成滞碍,加重脘腹不适。此外,体内湿气重者,若摄入偏温偏甜的食物,可能会使湿热郁积,加重身体负担。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食用枸杞,而不是盲目“跟风养生”。就像老李那样,如果早些了解这些信息,或许他不会把补品吃成“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养生   枸杞   好处   多糖   身体   体质   人群   医生   活性   适合   湿气   脾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