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特朗普又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开炮”。这次,他将炮口对准了印度,宣称将“大幅提高对印度的关税”,理由是印度继续购买并转售俄罗斯石油。
就在他发言前一周,这已经是美国政要第三次就印度“亲俄”问题发出警告。而仅仅前几天,印度外交部刚刚驳斥了外界关于“暂停俄罗斯石油进口”的传闻,明确表示——“继续买油”。
特朗普的怒火似乎不仅仅源于地缘政治,更像是一场面子之战。他曾公开宣称,在他的压力下,印度已经停止从俄罗斯采购石油。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印度不但没有停,反而在全球能源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印度从2021年俄乌战争爆发前仅仅2%的俄油进口份额,疯涨至如今的35%,甚至将精炼后的柴油和汽油转手高价卖给欧洲。
特朗普愤怒之余,言辞也变得更激烈,指责印度这种行为是“见利忘义”,甚至质问印度是否在乎乌克兰人的死活。可印度并未如以往般沉默,而是罕见地展开了强势反击。
莫迪政府的发言人接连召开记者会,列出6大理由回怼特朗普的指责。这些理由不仅言辞犀利,更是把美欧自己同俄罗斯的深厚贸易关系摆在了台面上,揭了个底朝天。
第一条理由最为讽刺。印度方指出,战争初期,美国总统拜登本人就曾鼓励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石油,以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如今却反手施压,实在令人费解。
第二条理由直击印度国情本质。印度称,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能源安全与民众生计密切相关,购买俄油完全出于本国的合理需求,不容他国干预。
第三条理由则用具体数据反驳美欧的双标现象。2024年,欧盟与俄罗斯的货物贸易额高达675亿欧元,服务贸易也达到172亿欧元,远超印度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额。
第四条理由更是让欧洲哑口无言。欧盟在2024年进口了创纪录的1650万吨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还继续从俄方购买钢铁、运输设备等关键物资,一边制裁,一边下单,令人咋舌。
第五条则直接揭露了美国自身的“暗箱操作”。即使在高呼制裁的大旗下,美国依然从俄罗斯进口六氟化铀供核工业使用,还继续进口钯金、化肥和化学制品。特朗普的高调喊话与美国的实际行动形成强烈对比。
第六条,印度明确表示:美国针对印度的行为毫无依据且不合理。印度作为一个主要经济体,有权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不会屈从于任何形式的外部压力。
这六大理由让特朗普措手不及,原本试图以“道德绑架”迫使印度就范,结果却被印度用事实与数据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在特朗普连环施压下,有消息称,莫迪政府已经紧急要求其三家大型炼油企业暂停进口俄罗斯原油。这三家企业掌握着印度超过一半的炼油产能,可谓是印度能源体系的脊梁。
可与此同时,又有印度高官站出来否认了这一说法,强调印度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是长期战略安排,不会轻易中断。一时间,印度的态度变得扑朔迷离,外界也开始猜测,莫迪是否要“滑跪”特朗普?
让人意外的是,印度国内的舆论风向开始转变。不少媒体与专家开始呼吁,应该重启“中俄印三边机制”,加强与中国与俄罗斯的高层沟通与战略协调。这个机制始于2002年,后因中印边境冲突一度沉寂。如今,在美印关系僵化的背景下,这个机制或将迎来重启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印度与中国的外交互动也开始升温。从国防部长到外长,莫迪政府的高层密集访问北京,议题涵盖边境稳定与地区合作。一度传出莫迪将出席在中国举办的上合峰会,若成行,这将是他自边境冲突以来首次访华。
这一系列举动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印度或在重新调整其国际战略平衡。在特朗普的高压下,印度不愿再一味充当“反华工具人”,开始尝试寻求多边合作的空间。
特朗普显然感受到了这一点的不妙。他不仅在多个场合对印度冷嘲热讽,甚至在近期突然向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示好,声称愿意与巴方联合开发能源项目。这一“南亚战略重心”的突然转移,显然是对莫迪政府的敲打和威胁。
可印度并非毫无退路。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不仅为其带来巨额经济收益,也为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提供了重要的筹码。数据显示,印度在俄乌战争后对俄石油的进口增长率高达111%,一跃成为第二大买家,精炼后的成品油则高价转售欧洲,形成了“低进高出”的利润链。
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实利,让莫迪政府难以轻言妥协。即使面对特朗普的口头威胁与实质关税压力,印度在农产品市场等关键议题上的立场依然强硬。
开放农贸市场意味着美国农产品将大举涌入,这对印度近6亿农民的生计造成巨大冲击。莫迪深知,一旦在这一问题上退让,自己的执政根基都将动摇。
更复杂的是,印度的工业体系严重依赖外包与外资,短时间内难以与美国形成对等博弈。不少专家指出,印度若继续与美对抗,很可能在制造业、IT服务等领域遭遇巨大压力,但如果彻底妥协,又将失去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这场“油气博弈”,已不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战略自主、国家尊严与国际站位的多维角力。印度在美俄之间左右腾挪,既要保住经济利益,又不愿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对中国来说,印度的这一系列选择,未必不是机遇。如果印度愿意在边境问题上保持克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方控制,中印之间完全有可能重建一种“有限合作”的关系。中国周边若能多一个不完全听命于美国的邻国,无疑将为我国缓解来自西方的地缘压力。
从特朗普的角度看,这场对印施压的行动,本意是通过经济打压迫使印度选边站队。可没想到,印度的反弹比预期更强烈,甚至可能引发区域格局的微妙变化。
这也再次证明,在全球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下,任何国家都无法单靠胁迫达成目标。唯有尊重彼此利益,才能真正构建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短短一个月内,特朗普从“战略伙伴”口中的印度,变成了“背叛者”与“投机商”,而印度也从“默不作声”变成了“强硬反击”。这一转变,不仅让美印关系出现裂痕,也让整个亚太局势充满变数。
在这场风云变幻的博弈中,中国应保持战略清醒,灵活应对,抓住一切可能有利的契机,推动区域和平与合作进程。
莫迪此次用六大理由“回怼”特朗普,不仅揭露了美欧对俄贸易的“遮羞布”,也让全球看见了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新态度,而中国则应在这一变局中稳中求进,谋求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信息来源:
[1]美印关系降至历史低点?特朗普征收25%关税,莫迪被批“外交失败” 澎湃新闻
[2]无惧威胁坚持购买俄油,印度为何“硬刚”特朗普? 环球网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