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他带5000人叛逃蒋介石,建国后却当上副主席,为何?

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那时候局势很紧张,蔡廷锴带着自己手下五千人,突然离开了。

他没多说话,但动作很快。起义军还没站稳,他就已经转身,去了蒋介石那边。

很多年过去,新中国成立。那个当年被认为是背叛的人,成了政协副主席。这样的事,用“时代变了”这几个字,说不明白。这种转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蔡廷锴的早期“选边”

当我们聊起蔡廷锴这个名字,在很多人印象里他是抗日英雄,是后来我国的副主席。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27年之前,他其实并不是个明确的革命者。他的革命人生,出现过多次转变。

他出生在广东罗定州罗镜镇龙岩村,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去世早,小小年纪就得咬着牙撑起一个家。

他不是一开始就抱着理想主义参军的,只是为了活路,后来一步步走到了军人的位置上。

最开始,他在讲武堂确实学得不错,打仗有一套,也有军事头脑,但这并不代表他心里有多清晰的革命信仰。

当然,这的确也有一些现实因素。当时的中国乱得一塌糊涂,各路人马打来打去,有时候你真不知道自己今天效忠的,是不是明天就成了敌人。

而蔡廷锴就是在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背景里一路升迁的。他开始信的是三民主义,效忠的是国民党,骨子里其实不太认同共产党的那一套阶级斗争说法。

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他的部队刚好在南昌。叶挺想拉他一块干,他犹犹豫豫去了起义会议,会上没怎么发言,也没明确表态。后来虽然“答应”了支持起义,还写了道歉信交物资,但那些举动其实更多就是一种“装装样子”。

在当时,他心里其实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只不过当时十师被夹在两边,走也走不了,只能先硬着头皮接着待。

而真正的决断发生在起义南下途中。他看见机会来了,把几十名共产党人软禁,给了点路费打发走人,然后带着自己信得过的五千人,掉头去了蒋介石那边。

可见,这一时期的蔡廷锴,更像一个老成的赌徒,当时他的选择动机更多是出于政治利益或生存考量,所谓革命信仰其实非常之稀薄。

二、如何看待蔡廷锴的动摇和切割

如何看待蔡廷锴的动摇和切割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枪声四起,起义军打响了第一枪。蔡廷锴的名字也在那天的文件上,第十师被归在起义序列里。

但如果你真以为他是坚定站在叶挺、贺龙这边的人,那可能就高看他了。事实是,蔡廷锴从头到尾都没真正走进那场起义。他在那,只是因为部队在那里。

他没参与筹备,也没参与决策,更别提什么组织动员。他的第十师被划进去后,他一度表现得很合作,写信认错、归还物资、表态支持,全都有。但这些动作像是演给人看的。他没真投心进去,只是在等一个能脱身的时机。

起义军决定南下寻找根据地时,蔡廷锴主动请缨带第十师走在前头。他说得冠冕堂皇,但没人想到,到了贤县,他就翻了脸。

他先是悄悄把部队里的党员名单一一列好,然后以“保密”为由将这些人集中管制。

说白了,就是软禁。没用武力,但手段够果断。第二天,第十师全军转向,直奔蒋介石控制区。

这是一次计划周密的“切割”。他知道起义军人少枪少、粮草紧张,知道他们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内部动摇。

而他动摇得最彻底。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他对外解释说是“战略判断”,但对起义军来说,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五千兵力不是个小数字。起义军原本就只有两万人,蔡廷锴一走,起义军战斗力直接少了四分之一。

更糟的是,他带走的是最整编、最有战斗经验的部队,这对叶挺、贺龙来说,无异于一刀捅在背后。

更令人心寒的是,他这一走,还带走了起义军未来的可能。他在起义还没走到高潮时,就提前判了它的死刑。而他的投奔也得到了迅速回报,没多久就被任命为19路军军长,坐镇上海。

很多年后回看这件事,有人说他是务实,有人说他是变节,但无论如何,蔡廷锴没有在最关键的时候站稳立场。这不是模糊,而是逃离。不是权衡,而是自保。他不是个糊涂人,正因为他太清楚自己要什么,所以这一决定必然会写进历史黑名单的,逃不脱的。

三、蔡廷锴为何成为了副主席

蔡廷锴投蒋之后,确实升了,职务一个接一个。但是说到底,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蒋介石对他还是多有提防。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人炮轰上海,蒋介石不想动自己亲兵,就把19路军往前一推,让蔡廷锴硬扛。这种“明算账”,谁都看得明白。但蔡廷锴没退。他也退不了。他领着兄弟们死磕日军,那仗打得惨,炮火声盖过命令声,街道一天比一天断得多,弹药却一天比一天少。但是他还是咬牙撑住了。

打完仗他名气确实上来了,媒体也不吝夸他,但他自己没那么高兴。他知道,这不是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加深了,而是他的利用价值又被验证了一次。

之后那几年,他又被安排去围剿红军。他是真带兵打,也是真越来越觉得这活儿不对劲。

他心里那点“旧时代军人”的底线开始动摇。

他说过一句话,说自己“拿着枪打错了方向”。那几年他亲眼见了太多同胞死在自己枪口下,眼睛不是瞎的,心也不是铁的。

1933年他喊出“反蒋抗日”,他当然知道这么干后果是啥,结果也真不出所料,被一路追杀,只能逃去香港。

在那,他换了个活法,写文章、上台演讲,讲统一,讲民族命运,也讲蒋介石的腐败。那几年他活得很不稳,但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字,都比以前打的每一枪要真。

抗战后期,他低调回国,1946年和周恩来在重庆见面,两人长谈。这事外界知之甚少,但看后来的发展,他在那时候,彻底点了头,放下了那点国民党的尾巴。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请他回北京。他没矫情,也没犹豫。

他知道,这是给他的台阶,也是一次重新站队的机会。他进了政协,成了副主席。

有人质疑他凭什么,但也有人理解,像他这种人,打过仗,吃过亏,也醒过神,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

结语

蔡廷锴这一辈子,绕了很多弯。他离开过,也回来过。他投过人,也抗过敌。他当过“叛将”,也当过“副主席”。他走的路,很乱,很拧巴,很多地方不好说,也不好评。

但他做的每一步,都和那个年代脱不开关系。那个时候,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人当时也没看清方向,很多决定是在逼仄中做出来的。蔡廷锴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活成完人,也没走成样板,但他一路活了下来,最后站在了这边。

笔者写这篇文字,不是替他辩解,也不是给他歌功颂德。只是写到最后,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故事,说到底,只能这么写。

参考资料:

1. 陈立超:《蔡廷锴入琼“剿匪”逸事》,《海南日报》,2016年7月11日。

2. 殷启翠:《力挽狂澜 举世瞩目——记为和平民主做出贡献的蔡廷锴》,刊载于《世纪桥》2001年第3期。

3. 马若义:《蔡廷锴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转变》,《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 马若义:《蔡廷锴民主革命思想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历史   南昌起义   蒋介石   起义军   部队   南昌   确实   罗定   说到底   国民党   上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