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于人”是一项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教育、就业和未来,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投资于人”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江苏省级层面结合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省内各地纷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亮点实招。在此基础上,围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还应进一步深化、优化、细化好各项政策,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2024年,江苏人均GDP超过16万元,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总和生育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障生育既关乎家庭幸福,也关系到江苏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和经济社会活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增进家庭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
江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与“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民生目标高度契合。许多家庭对生育的顾虑主要集中在经济成本、时间精力和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更多家庭敢生、愿生、能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
作为教育强省,江苏拥有全国领先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但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能够有效提高适度生育水平,为江苏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将其与人才强省建设相结合,通过优化生育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从而形成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数据显示,江苏家庭养育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能够释放母婴用品、托育服务、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消费潜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同时,适度提高生育率能够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为江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人力支撑,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转变。
加强户籍、医疗、托育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改革和优化户籍配套政策。对多子女家庭落户,适当放宽合法稳定住所限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生儿“出生即落户”改革,实现生育登记、户口登记、医保参保“一站式”办理。
均衡配置医疗资源。加快苏北地区妇幼保健院建设,确保50万人口以上县市和涉农区全部建有妇幼保健院。建立省级产科儿科优质资源库,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苏北地区,积极探索长三角地区新生儿医保跨省结算。扩大女性生殖健康检查覆盖面,将18岁以上女性每年一次的妇科检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加强托育服务供给。推广南京市鼓楼区经验,积极建设“幼儿园托班+社区托育点”15分钟托育服务圈。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按标准配备人员并给予财政补贴。推广“托育机构星级评定”制度,对优秀普惠托育机构提高运营补贴标准。
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必须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下更大功夫,积极构建生育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创造更多稳定型就业岗位。提高女职工产假社保补贴比例,减轻企业用工成本。建立“生育友好企业认证制度”,招用生育后再就业女性的企业可按人按年享受税收减免。
积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对居民出租少量住房或者商铺,给予一定免税或者退税额度。鼓励农村居民流转承包地,让农民既能获得土地出租流转收入,又能获得土地管理收入。总结推广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制度,积极探索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施全民分红。
完善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制度。稳步提升支持水平,提高多子女家庭低保标准,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育儿应急救助基金,对遭遇重大疾病等意外的多子女家庭给予一次性救助。
大力破解教育“内卷式”消耗问题
子女教育的财力投入、精力投入大,成效却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是很多家庭不敢生育的重要原因。

引导全民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的体质、个性、特长等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智。
加快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借鉴北京等地做法,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大学区入学制度,就近抽签确定学校。深入推进中考改革,稳步放开普职比限制,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范围。推动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升格,大幅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积极探索高职专科学校和部分本科学校面向省内考生注册入学。
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引导用人单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重点考核品德和能力,避免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防止因过度追求名校毕业生而忽视其他优秀人才。特别是“体制内”和“有编制”单位,应率先打破对高学历、国内外名牌学校的依赖,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鼓励多元化人才来源。
以人为本构建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新房、二手房去化周期一再拉长,住房的刚需市场不断萎缩,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一形势对GDP增长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也是构建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一个良好契机。
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租购同权”。推广南京、苏州等地保障房承租人凭租赁备案证明可享子女就近入学、医保定点等权益的经验做法,积极推进“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建立租金动态调控机制,实施公租房、廉租房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租赁价格上限。
制定和完善多子女住房政策。结合推进“好房子”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建设上都要适应多子女家庭增多的现实,增加大户型、多功能住房形态和比例。在贷款政策、税收政策、首付比例上,适度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街区城区改造。江苏各地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存量商品房去化任务较为繁重,需要同步进行。老旧小区改造要与完整社区建设结合,同步完善养老、医疗、托育、停车、文化、体育、休闲、商业等配套设施。很多“老破小”住宅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地段较好,交通便利,周边配套功能设施齐全。要积极借鉴浙江打造未来社区的经验,加快拆旧建新或者出新步伐,让“老破小”蝶变为未来社区。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19期,原题为《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作者:吴国玖(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霍宏光
本文图片来自以下公众号:江苏新闻、江苏发展大会、健康武进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