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时,这些养生规矩要知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盛夏余热渐消,暑气趋于终止,天气逐渐转凉,故称“处暑”。

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伴随着秋雨的来临,气温会逐渐降低。

此时节,北方当注意养阴生津,南方则需注意温阳祛湿。

处暑起居

早卧早起

处暑后天气变凉,自然界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应改变夏季较晚入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此外,还要适当午睡。

充足的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有效提高抗病能力。

处暑着装

凉而不寒

处暑节气,天气变凉,但衣服不要添得过快,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

对于平素体健之人,可以适度“秋冻”;年老体弱者及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则需要随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处暑饮食

增酸减辛

处暑节气,肺气需要收敛,如果肺气越散,应服用酸味之药予以敛收;如果肺气不足,也应服用酸味之药予以滋补;如果肺气过盛,就用辛味之药予以散泻。

因此,无肺气过盛情况的普通人可在处暑节气适当“增酸减辛”,以补养肺气。可以多吃些像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

此时还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随着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

处暑运动

适度增加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

注意运动前先要热身,选择安全的场所,穿着运动服和运动鞋,避免运动损伤。

处暑情志

使志安宁

处暑之后,自然界逐渐开始出现秋季肃杀的景象,人们容易触景生情产生悲伤的情绪,即所谓“悲秋”。

若情绪不佳,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书法、赏美景、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

处暑防“三害”

一害“睡眠不足”

处暑时节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

晨起可饮用温水,保持大便通畅。

二害“过早添衣”

在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也很容易伤风感冒。

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

初秋是“冷”并非“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害“过食辛辣”

处暑过后,应减少摄入易引起津液耗伤、发汗过多的食物,减辛辣、增清润。

多食用汤、粥以及果类、根茎类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

例如,人们可以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雪梨、甘蔗、石斛、玉竹、山药、百合、桑椹等清热润燥之品,这些食物能在缓解热与燥的同时,补充体内津液,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秋燥。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处暑养生有“三做”

一要缓运动

处暑时节,运动一定要缓一点,以“不累”为标准。

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

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二要养精神

入秋后,自然万物由阳转阴、由动转静,人们可以看到树叶由绿变黄、变干,直至从树上落下的过程。

外在事物常投射于人的内心,特别是气血不足、虚性体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悲秋情绪。

工作和生活节奏较快的人,每天可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来闭目养神或进行舒缓的运动,以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

三要常按摩

秋季要注意培补脾胃,益气健脾,以强身健体。

可常揉脾俞穴和足三里穴。

脾俞穴在人体背部,一般来说,肚脐对应我们背部的第二腰椎,向上再摸三个椎体,旁开两指处即为此穴。

手握空拳轻轻叩击脾俞穴数次,或点按5分钟。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按揉时端坐凳上,四指弯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一按一松,点按5分钟,两侧互换。

来源:养生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养生   规矩   季节   处暑   节气   津液   酸味   天气   时节   食物   衣服   暑气   早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