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饱”的陷阱:当过度满足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与韧性

嗨,我是小清,点击上方“关注”,定期为你分享育儿干货。

记得当年真人秀《变形计》的节目,就是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过生活。那时候给我最深印象有一个孩子叫刘珈辰1997 年,刘珈辰出生于辽宁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生意做得很大,母亲是一个企业高管,家庭年收入基本达几千万。

由于父母因忙于工作应酬,很少陪伴在刘珈辰身边。

读小学时,刘珈辰比较乖巧听话,成绩优异还担任班长,父亲为弥补陪伴缺失而觉得惭愧。所以他认为对她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无论玩具、衣服还是奢侈品,一律都买单。

甚至有时候她犯错事情被母亲训斥时,父亲也会无条件护着她。

然后这种过度宠溺让刘珈辰觉得只要有父亲撑腰,便可为所欲为,物欲逐渐膨胀,脾气也愈发暴躁。到了初二时,刘珈辰开始逃课辍学,她认为反正有父亲养着,无需上学工作。

15岁的她每天在家,一顿早餐花费 300 多元,尝几口便全部倒掉,还总抱怨没吃饱。

她每周购买价格高昂的新鞋,堆满数百双鞋柜,要么不穿,要么穿几天就扔,奢侈品包包、手表也频繁入手,每次逛街都刷爆父母信用卡。

母亲发现她一个月花 10 万后,与她发生激烈冲突,但刘珈辰毫不示弱,与母亲厮打在一起。

辍学后,刘珈辰被送到体校学射击,她虽有天赋并进入辽宁省队,却因与体校的师姐大打出手,导致对方鼻子骨折、脸部毁容,被省队开除。最后被父亲领回家后,她大发脾气,砸坏碗碟和奖杯。

我们总以为家里有一个孩子,我们都要把孩子捧在手心里面宠溺。我们会在物质方面不断给予孩子,比如:吃好,睡好,穿好。

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要无条件地去满足她所需的需求。

有时候他们的要求很过分,我们作为父母都认为:“算了,孩子嘛,只要他过得开心,我们都要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他要买什么,不管多少钱,我都要买给他。哪怕孩子做对不对也好,我都会无条件去满足他。

就好像他自己去打了同龄的孩子,而事后他假装哭了,引起了父母过来了。

这时候,父母不分青红皂白都认为别人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可是到头来,我们都发现这样是做错的。

记得我听过一次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讲座里面讲:“我们可不能太顺着孩子,很多不听话的孩子其实都是爸妈宠坏的。爱孩子就要分清楚什么是爱,什么是溺爱。真正的爱,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溺爱,就是不管做得对不对,什么都无条件地去满足他们。”

前段时间,我看书就看到有一个心理效应叫饿鼠效应。

什么是饿鼠效应?

说起来饿鼠效应可以用在我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用这个饿鼠效应,让你看懂得怎么帮助孩子解决一些身上小毛病。

在心理上有一个叫饿鼠效应。“饿鼠效应”是一个源自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家麦凯(Clive McCay)在1925年的实验中提出。

该实验将幼鼠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充足食物(“饱食组”),另一组仅提供60%的食物(“饥饿组”)。结果发现,老鼠要维持生命,就要保持适度的饥饿感。这种饥饿感会激发老鼠对生存的渴望,不断刺激它们去寻找食物。它们因此变得强壮而充满活力。

实验出来这个道理告诉我们:适时满足,不要喂太饱。事实可以证明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去庇护孩子,也不是一味去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这样只会形成一种“依赖”。

我们常常地抱怨孩子不会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心疼父母,自主性性差,他们因为被我们的“喂太饱了”。因此,出现了饱鼠效应。


让孩子陷入“饱鼠效应”的行为,你知道有哪些行为?

过度保护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一点儿伤害,那就会很焦虑。比如:一手包办,代替孩子学习一切。让孩子自然失去独立思考差,自主性差……就会形成依赖性强,低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过度物质给予总是被物质满足,内心的物质欲望也无限膨胀,父母越给予越多,孩子越想要更多。


从在一个心理角度来说,一个人最好理想状态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状态,这样可以促进进步。

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一个“饥饿”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当我们习惯一味去满足孩子想要的东西,孩子也会陷入一个自我怀疑会认为:“我想要什么东西,我爸妈都会满足我,我不怕。反正爸妈可以买得起。”

当有一次我们不满足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情绪反抗起来。

因此,物质上我们要适度满足,但是也需要饿一饿。让他们明白,想要一个东西,需要自己努力去得到。得到了就要更加懂得去珍惜。

我们总是孩子那里磕碰,就一直保护着他,不让他自己去摸索。

其实摸索是孩子的学习认识这个世界,也是学习一些生活技能。

有时候我们饿一饿他,不要老是阻碍孩子去带着好奇心去摸索,去学习更多东西。还有我们不要老是催促孩子快点上学,不然迟到。

有时候我们越催促,孩子越磨叽。所以我们不要催,让他自己尝试迟到的后果,自然就会懂得去改变自己。

以前我们竭尽全力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希望孩子避开我们的以前吃过得苦。

随时时间推移,你会发现孩子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大。

比如:他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他们会一味追求一时享受,而不懂得感恩和珍惜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一起。

有时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适当“饿一饿”状态,这样孩子才会有出息。家长不要有求必应,而是需要我们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去努力争取。

最后想说:

古人云:人生有度,过则为灾。放纵带来一时快乐,但是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毫无节制地放纵孩子,不仅是你难受,孩子更加难受。

我是小清,也是90后三个宝宝的妈妈,现在一边学习育儿,一边分享育儿经验,每篇文章都是用心独创,期待你的点赞,转发,评论,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育儿   韧性   陷阱   孩子   效应   父母   物质   父亲   母亲   状态   饥饿   饥饿感   体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