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800家火锅混战!海底捞霸榜30%份额,本土能突围?

现在马来西亚的火锅圈那叫一个热得发烫,800多家特色火锅店挤在一块儿抢生意,2024年整个市场规模就到了11亿多人民币。

照这势头,再过五年年均往上走8个点,2029年怕是要冲到16亿多,这火锅早就不是简单吃口热乎的事儿了,说是社交的“硬载体”一点不夸张。

海底捞靠服务和营收稳坐头把交椅

在马来西亚想找最有号召力的火锅品牌,十个人里有八个得说海底捞,2024年它光营收就有3亿多,在本地特色火锅市场里占了一大块儿。

更厉害的是,它在大马就15家直营店,平均每家一年能赚2260万,这数字放本土品牌里根本没法比。

我之前去吉隆坡双子塔那家海底捞,周末下午四点去就得排队,等40分钟都算快的。

本来想不明白为啥大家愿意等,后来发现人家服务是真到位,会说马来语的服务员专门对接本地顾客,开斋节还搞清真番茄锅底,生日的时候不光送蛋糕,还会用椰香甜点搞小惊喜。

说实话,这种本地化的贴心劲儿,让它成了家庭聚餐、年轻人约会的首选,一点不意外。

海底捞能稳住地位,还有个关键是供应链。它集中采购食材,不光成本降了不少,食材损耗也少,本土品牌大多做不到这点。

而且它会员复购率特别高,65%的会员会回头,这说明大家吃的不只是火锅,更是那份舒心的体验。

本土火锅店突围得找新路子

不过热闹归热闹,本土火锅店的日子可没那么好过。像协同餐饮集团旗下的蜀大侠、武侯府这些牌子,2024年营收才5000多万,占市场份额不到5%。

更典型的是Johnny’s,开了37家店,比海底捞多不少,可总营收才2500多万,平均每家一年还不到72万,连海底捞单店的零头都不够。

老实讲,本土品牌的问题挺明显的,一是服务没特色,大多就是简单点单上菜,不像海底捞有那么多贴心细节。

二是运营跟不上,很多是家族式管理,菜品更新慢,培训服务员也就一周时间,跟海底捞一个月的培训比差远了。

还有个认知偏差,不少消费者觉得本土品牌食材不如国际品牌,其实检测下来合格率都差不多,可这印象一旦形成,想改就难了。

当然本土品牌也不是没机会。现在大家都爱健康的食材,蜀大侠推出有机蔬菜拼盘后,销量一下涨了20%,Johnny’s接入外送平台,外送营收占比从8%提到了18%。

我觉得要是能再结合本地特色,比如用东马的野生菌、沙巴的海鲜做锅底,搞点海底捞没有的口味,说不定能拉来更多顾客。

全球火锅热潮,找自己的机会

不光马来西亚,全球火锅市场都挺火的。美国2024年火锅市场规模都到821亿了,年均往上走14个点,TikTok上HotPotChallenge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不少年轻人都跟着学吃火锅。

台湾那边,海底捞和日本Mo-Mo-Paradise进去后,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亿多涨到2024年的20亿多,香港靠旅游业复苏,2024年也有16亿多的规模。

东南亚其他地方也在涨,预计2025到2029年,市场规模能从82亿多涨到111亿多。

新加坡搞叻沙火锅,印尼做巴东火锅,都是把本土香料融进去,特别受欢迎,如此看来,马来西亚本土品牌其实能学不少东西。

比如学美国搞社交平台营销,找本地KOL拍点吃火锅的日常,学东南亚搞口味融合,用香兰、亚参这些本地香料做锅底。

学台湾搞食材透明化,弄个明档厨房让大家看见食材处理过程,打消之前的认知偏差。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火锅市场热闹归热闹,竞争也真激烈,海底捞靠服务和运营稳坐第一,本土品牌想突围,就得找到自己的特色,跟上健康、数字化的趋势。

未来五年,谁能抓住年轻人的心思,谁就能在这火锅大战里笑到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美食   马来西亚   份额   海底   本土   火锅   品牌   锅底   特色   火锅店   热闹   块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