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0日,随着解放军完成了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解放,并逐渐逼近四川地区,在成都的蒋介石只能坐着飞机,撤退到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仗着解放军当时海军还不够强大的状况,在台湾地区继续着他的统治。而在蒋介石登陆台湾之前,他就派遣了自己的心腹陈诚管理台湾,并在台湾地区推行土地改革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土地改革都是社会主义政权进行的,是无产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即便是资本主义政权,也会有土地改革,比如二战之后的日本,以及我们今天要讲的,蒋介石败逃我国台湾地区后进行的土改,而他们的目的自然不是阶级斗争,让无产阶级的老百姓们掌握生产资料
而是为了缓解农民和地主日益紧张的关系,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从而稳固统治,同时通过土地改革引导地主阶级蜕变为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奠定基础。既然蒋介石知道土地改革可以争取百姓的支持,稳固自己的统治,那为什么他败退台湾地区后才开始土改,而在大陆的时候却没有动作呢
蒋介石
原因很简单,因为利益。蒋介石在大陆时期,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就是依赖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支持,虽然国民政府内部派系众多,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但他们很多都是地主代言人,蒋介石若推行土改,必然众叛亲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况且当时国家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能力领导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
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地区后,情况则完全不一样,首先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官员、军队都是“外省人”,和台湾本地的地主阶级没有什么渊源,完全能够放开手土改。其次是台湾地区被日寇殖民了几十年,刚刚光复没有多久,蒋介石集团在台湾没有什么统治基础,因此急需通过土改争取台湾的人民群众支持
最重要的是,台湾地区本就物资匮乏,日军撤出台湾的时候,摧毁了岛上为数不多的工业设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又都在百分之二十的地主手中,大量的本地群众都面临着吃不饱饭的问题。而蒋介石又带来了两百多万张嘴,若不通过土地改革让大量的群众掌握土地,从而提高生产力,养活这些人
国民政府成立
蒋介石雕像
别说在台湾地区立足发展了,他们不饿死就算奇迹了。因此早在1948年,蒋介石就让陈诚前往台湾地区,并调研应该如何推行土改。到1949年4月时,陈城完成了调研,并在蒋介石的批准下颁布了《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标志着台湾地区土改的开始
在《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颁布之前,农民普遍要向地主缴纳50%左右的收成,高的时候一度达到70%,而该办法颁布之后,收成最高只能收37.5%,农民的负担一下减轻了许多,地主纵使再不愿意,背后有国民革命军用枪杆子对着,也只能乖乖执行
1951年台湾地区出台了公地放领政策,就是政府将公家的土地通过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农民则要在土地有收成后,留下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以及种地的本钱,其他的用以偿还贷款,待贷款还完后土地就归农民所有了,有人可能会问,蒋介石集团哪来的怎么多土地
陈诚
台湾地区的老照片
主要是日寇入侵我国台湾省时,从地主阶级手中缴了全省22%的土地,台湾光复后这些土地自然就归国民政府所有。1953年台湾地区又出台了《耕者有其田条例》,规定每户地主最多只能掌握43.5亩水田或87亩旱田,剩余的由政府征收,然后通过公地放领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样一来台湾地区政府就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也因为土地足够多,从1951年到1976年,台湾地区推行了九次公地放领。这三个政策颁布之后,台湾地区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突飞猛进,不仅能养活岛上的原住民和蒋介石带来的两百多万人,收成好的时候还有余粮
蒋介石的一系列政策下去后,百姓是高兴了,政府也通过卖地赚到了钱,但地主阶级的不满也越发强烈,先是逼迫他们强行降租,又是让他们把土地让出来,换做是谁都会有情绪。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虽然台湾地区的地主阶级和蒋介石集团没有什么渊源,但他们在台湾地区的势力却是实打实存在的
台湾经济腾飞
真把他们逼急了,蒋介石集团也很难在台湾地区推行政策,于是为了安抚地主,减少政策的执行阻力,蒋介石集团向地主们发放了政府经营的公司和部分事业单位的股票债券。从1960年代开始,由于百姓手里都有了余粮,交易市场开始繁荣,台湾地区的经济逐渐起色
这些地主们果断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债券变现,用获得的钱投资工厂、公司或者玩起金融,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家,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而随着财富的日益增多,他们又需要扩建工厂公司,招募员工,从而完成资本的扩张吸收更多的财富,这也为台湾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于是台湾地区的经济出现了良性循环,从而迎来了腾飞,在这三板斧的作用下,蒋介石集团也成功在台湾站稳了脚。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