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明工部尚书宋礼故里
4月13日上午,肆虐了一天的大风终于停歇,风和日丽。我们宜阳文学一行5人,受马村党支部书记宋绍玉邀请,前往洛宁县东宋镇马村,探寻明工部尚书宋礼的历史遗迹。
抵达马村后,首先参观的是宋礼祠堂。祠堂大门前,那座门楼显得格外狭小,墙壁上悬挂的“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匾额,彰显着它不凡的历史地位。踏入院子,高大挺拔的雪松静静伫立,仿若忠诚卫士,日夜守护着这座纪念尚书的祠堂。一丛牡丹正迎风怒放,娇艳的花朵好似张开的笑脸,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前檐下,两通石碑静静矗立,上面详尽地记载着宋尚书的一生以及祠堂修建的历程。碑文中记载着宋礼曾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与他一生清正廉明的形象相得益彰,深刻体现了他在面对财物时坚守原则、绝不贪婪的高尚品德 。在宋念锁等人的讲解下,我们对宋礼的丰功伟绩赞叹不已:明初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淤塞严重,漕运中断,南北粮运依赖陆运,耗时耗力,“岁运数十万石,陆挽车推,民苦其劳”。 他实地勘察后,与民间治水专家白英一起研究,提出 “引汶济运” 战略,于山东东平戴村筑坝,截留汶水,抬高南旺水位,解决运河 “水脊”(制高点)的水源问题。 修建戴村坝(横截汶河),长1500丈,“石与土筑,铁扣相连,糯米浆固”,形成“水柜”蓄水量达3万顷。疏通会通河主河道250里,开挖新河80里,设置36座船闸(如南旺闸、辛店闸),实现“节节蓄水,梯级通航”。 征调役夫10万余人,历时3年(1411-1414年),耗石方10万方,铁件万计。漕运畅通后,年运粮量从原10万石激增至500万石(占全国漕粮七成),“舟楫往来,商货辐辏,公私两便”,奠定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时代。
永乐年间(1406-1420年)受明成祖之命,宋礼赴四川、湖广采办故宫紫禁城营建所需的巨型楠木。当时蜀地“深林数百里,古木十围,人迹罕至”,运输极为困难。他发明“漂木法”:将砍伐的10万株巨木编成木筏,趁春汛顺长江漂流,经三峡、运河直达北京,较陆运节省人力80%、耗时60%。冬季冰封时,“泼水成冰道 200里”,以牛马拉拽,确保运输不断。他规定“伐一植三”,亲自督导种植树苗30万株,保护山林生态,“青山不绝,后世有材”。他主持挑选太和殿等核心建筑的主柱,其中一根楠木高30丈(约90米)、围1.5丈,从蜀地运至北京耗时3月,“非良材不取,非正形不用”。他规划宫殿布局,参与设计9999间半屋宇(取“天满一万,人勿满”之意),严格监督榫卯、斗拱等工艺,确保“百年不倾,千年不朽”。明成祖视察时赞曰:“非卿之智,难成此业;非卿之廉,难保材良”,其严谨与清廉为宫阙奠基。
后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能臣廉吏,给他莫大的荣誉:万历元年(1573年):因治河功绩被追封为“开河元勋太子太保”,谥号“康惠公”。雍正四年(1726年):敕封为“宁漕公”,以表彰其长期治理漕运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赐居南旺的宋礼子孙中一长支为世袭八品官,延续其治河功绩。
宋礼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令人感慨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朝廷大员,秉持着“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的信念,一生清正廉明,逝世后竟连棺椁下葬的费用都没有,实在令人唏嘘。其清廉之举,绝非空谈,而是切实贯穿于他的为官生涯,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
村里的宋念锁老人,还给我们讲述了宋礼的传奇身世。宋礼原本出生在大拐沟的窑洞里。他出生时,天降大雨,两个衙役因赶路恰好到窑洞门口避雨。接生婆出来后大为惊叹:“这孩子可不简单,有衙役站岗放哨,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当时宋家贫困,连填饱肚子的食物都没有。可第二天起床,竟发现门口放着一袋米用于救济。父母为感谢好心人,便给孩子取名宋米,后来觉得名字太过俗气,才改为宋礼。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们对宋礼有了更鲜活的认识,也愈发被他的经历所打动。
看着祠堂院子空旷的景象,我们纷纷建议,若政府和文物保护主管单位能拨付专项资金,硬化道路、绿化院落、翻修院墙和大门,并拓宽周边道路,切实将洛阳市文物局的文物保护文件落实到位,那无疑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如此一来,祠堂便能成为对党员干部进行清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宋尚书的“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等高尚道德理念与丰功伟绩代代流传。
宋绍玉书记表示,自己打算在马村修建一个广场,塑上宋尚书的塑像,再建设宋尚书展览馆,为青少年提供接受爱国教育的场所,这一想法赢得我们由衷的掌声。
之后,宋敬超老人还赠送了我们宋氏族谱,嘱托我们好好宣传宋尚书的事迹。
来到宋尚书的墓地,只见碑楼孤零零地矗立在麦田之中,不远处的尚书墓被一片核桃树环绕,显得格外孤独、凄凉。据介绍,宋尚书去世后,皇帝钦赐锦洋山为尚书墓地,四周柏树林立,方圆百里郁郁葱葱。据宋念锁老人介绍,锦洋山从后面看,仿若一头耕牛,牛背、牛腿、牛脖、牛头牛鼻等清晰可见,牛脖上的牛铃栩栩如生,宋尚书就埋葬在牛鼻子处,属于风水宝地。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此耕种,坟茔逐渐被蚕食,才变成如今这般模样。我们满心期待政府能够关注此事,安排专项资金,严格落实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给尚书坟墓四周砌上围墙、安装大门,让这珍贵的文物得以妥善保护,流传后世,好让宋尚书能在九泉之下安息。
返回途中,大家既为马村拥有宋礼这样了不起的“宁漕公” 而惊叹,又因文物保护政策落实不力而满心忧虑:宋尚书之伟大在于他九进巴蜀採集故宫所用建材,亲临督建故宫。在朝为官十多年,率四十多万民工疏浚运河,面对几十万两工程款从不动心,分毫不取,更是在南旺修建了距今数百年后的美国知名专家称赞为“至今仍不失色的世界水利奇迹”。现如今,尚书墓冢还不如一寻常百姓家坟的规模。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文物是国家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财富,亟待社会各界予以关注,给以支持。
我们坚信,随着国家相关政策逐步落实,宋尚书故里定能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在传承宋尚书优秀品质、弘扬其崇高精神、净化社会风气以及打造廉洁奉公干部队伍等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洛阳身边儿事##洛阳文物珍宝展##洛阳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河南头条##河南#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