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导体圈子炸锅了!
荷兰突然对一家中国企业下手,把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给"接管"了。资产被冻结、知识产权冻结、CEO被停职、控制权被剥夺,全套操作下来,闻泰科技简直懵了。
更神奇的是,事情刚一闹出来,荷兰政府立马出来"解释"说:这跟美国没关系,是我们自己决定的,纯属巧合。这反应速度,比反制措施来得还快,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这家总部位于荷兰的芯片企业及其全球30个关联实体,在一年内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进行任何调整。这一指令来得如此突然,正值中国国庆假期,时机选择颇为微妙。
更令人瞠目的是,就在政府指令下达的第二天,安世半导体内部就上演了一出"高管夺权"戏码。公司首席法务官Ruben Lichtenberg(荷兰籍)联合首席财务官Stefan Tilger(德国籍)和首席运营官Achim Kempe(德国籍),以"内部调查"为由向荷兰企业法庭申请紧急措施。
法庭未经实质审理就立即生效临时令:暂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的所有职务,将其持有的99股股份(占总股本99%)托管给"独立第三方",中方仅保留1股象征性权益。
10月7日,荷兰企业法庭进一步裁决,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全面接管公司运营。至此,闻泰科技虽然仍保留经济收益权,但已完全失去对安世半导体的治理权和决策权。这套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仿佛早已排练多次。
被荷兰政府如此"关照"的安世半导体究竟是什么来头?这家公司前身是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产品部门,2017年独立运营,2019年被闻泰科技以超330亿元全资收购,创下中国半导体史上最大跨境并购纪录。
收购完成后,安世半导体经营质量全面跃升。财报显示,2024年安世营收达147.15亿元,毛利率37.52%;2025年上半年营收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成为闻泰科技最核心的盈利支柱。
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增长超150%,全球专利数量提升近千项,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
就是这样一家合规经营、业绩优异的企业,突然被贴上了"国家安全威胁"的标签。荷兰政府声称,此举是为了防止"紧急情况下安世半导体生产的产品可能无法供应",保障欧洲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的芯片供应。但这一理由站不住脚——安世主要生产成熟制程芯片(28纳米及以上),技术并不比英伟达、AMD等巨头先进。
荷兰政府急于撇清与美国的关系,声称"不针对其他企业、行业或国家"。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场风波背后,美国的影子清晰可见。
就在荷兰行动的前一天,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规,将"实体清单"管制延伸至中企持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12月就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而安世半导体正是其100%控股的子公司。
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彭博社的分析指出,美国政府今年6月就曾告知荷兰外交部,准备调整出口管制规则,限制中资控股企业。美方甚至提出,安世半导体想获得豁免,就必须更换中国籍CEO张学政。这一要求与后来荷兰法庭暂停张学政职务的裁决惊人一致。
荷兰作为美国盟友,早已在半导体领域配合美国行动。此前,荷兰已在美国压力下限制阿斯麦(ASML)对华出口先进光刻机。如今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被视为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棋子。
除了美国因素,荷兰自身的半导体战略也是此次事件的重要背景。2025年9月29日,欧盟27国签署《半导体联盟宣言》,宣称要"振兴欧洲在全球芯片产业的地位"。这一联盟由荷兰牵头,成员从最初的9国扩展至全欧盟范围。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在汽车芯片细分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自然成为荷兰强化产业控制的关键标的。荷兰政府此次行动,本质上是借"国家安全"之名,行产业保护之实,将中资企业纳入欧洲半导体战略体系。
这种做法与欧盟一贯倡导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背道而驰。闻泰科技在声明中严正指出,荷兰政府的行动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而非基于事实的风险评估"。
面对荷兰的突然袭击,中方反应迅速而坚定。闻泰科技连续发布声明,谴责这种"针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待遇",要求荷兰政府立即撤销错误指令。公司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维权,并强调"绝不会屈服于外部政治压力"。
中国商务部也作出回应,表示"中方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表声明,"坚定支持会员单位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的歧视性措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已采取精准反制措施。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政府已禁止安世半导体出口产品。由于安世80%的终端产品产能位于中国大陆,其中70%来自东莞封测厂,这一出口管制直接触及其全球供应核心。
同时,中国商务部连发公告收紧稀土出口许可,将5种中重稀土纳入管制。荷兰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ASML光刻机所需的抛光机超高纯铈基材料完全依赖中国供应。这一反制直击荷兰要害。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事件,不仅影响中欧经贸关系,更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安世半导体客户包括大众、宝马等全球知名车企,其电动车逆变器芯片市场占有率较高。荷兰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会员企业车规级芯片库存仅能维持45天,部分车型已启动停产预警。
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在美国压力下,欧洲国家越来越多地将商业问题政治化,以"国家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这种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原则,还将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碎片化,最终损害各方利益。
中国欧盟商会也谴责荷兰政府的行为是"由地缘政治算计驱动的现代经济强盗行径",敦促荷方"立即撤销错误决定,恢复理性、合作接触的环境"。这表明,即便在欧洲内部,也有不少理性声音反对这种极端做法。
荷兰政府急于撇清与美国的关系,声称接管安世半导体是"纯属巧合"。但如此精心策划的行动,如此精准的时机选择,如此迅速的内部响应,很难让人相信这只是偶然。正如闻泰科技在声明中所言:"暂时的寒流挡不住产业向上的力量,一时的不公压不垮坚守正义的决心,规则终将战胜偏见。"
这场风波最终如何收场,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给全球半导体产业敲响了警钟。当商业逻辑让位于政治算计,当公平竞争被双重标准取代,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合作共赢才是正道,零和博弈没有赢家。
对于这一事件,您怎么看?荷兰政府的行为是否合理?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否恰当?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将何去何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