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欧盟在WTO状告中国稀土管制胜诉,如今同样戏码再度上演。
7月10日,欧洲议会以投票方式,要求中方取消稀土禁令。
给出的理由是,稀土等关键矿物的限制令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还喊话中方“不要搞胁迫”。
路透社在7月9日报道,大量中国生产稀土,正通过两国转运,最终进入了美国市场。
中国驻欧盟使团24小时内强硬回击:停止搞双重标准!
7月10日,欧洲议会以523票赞成、75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决议,宣称中国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出口管制“违反国际贸易规则”,要求中方“立即取消限制”。
议会还批评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管制,指责这一措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称其为“经济胁迫”。
为了支持这一决议,许多欧洲议员公开表示,中国的稀土管控手段,严重影响了全球科技产业的稳定发展。
尤其是对于高端电子产品、电动汽车以及军事装备的制造,稀土的不可或缺让欧洲深感焦虑。
毕竟中国在全球稀土资源的生产和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稀土永磁材料和军民两用技术上,中国的技术优势更是无可比拟。
欧洲议会之所以为了中方的稀土大动干戈,不仅仅是因为稀土的重要性,还有对越来越强大地位的恐惧。
尽管表面上,欧洲议会通过决议似乎是要捍卫国际贸易规则,但一些欧盟内部的声音,已经悄悄开始质疑这一举措是否真正符合全球利益。
对于中国的稀土管控,很多人并不认可它是出于“经济胁迫”的目的,更多人认为这是中国为保护自己国家安全和利益,做出的理性决策。
毕竟有些国家已经暗中动“手脚”,为了得到稀土不惜拐弯抹角,这两国的行为早就被我们看在眼里。
路透社在7月9日发布调查报道,通过海关记录和航运数据证实,大量中国生产的这些关键矿产,特别是氧化锑,正通过泰国、墨西哥等第三国转运,最终进入了美国市场。
美国的一些企业,通过这些“跳板”国家,悄悄将稀土材料从中国进口,再转手卖到欧美市场。
根据数据显示,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美国从泰国和墨西哥进口了近4000吨的稀土,这两个国家本身并没有稀土产业链,甚至连稀土加工厂都没有。
这些稀土材料从中国出发,通过其他国家的标注,再“洗白”转到美国市场,逃避中国出口限制。
随着中国对稀土贸易的监管不断加强,第三方转运的手段逐渐被堵死。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内部开始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中国加强监管带来的挑战,一些国家悄悄开始寻求通过更多的“灰色地带”来获取稀土。
面对欧盟施压的决议,中国并没有做出激烈反应。
其实早在5月中旬,中国推出了全新的稀土追踪系统,这一系统要求所有稀土交易必须进行线上申报,所有买卖双方的信息以及交易数量都要记录在案。
这个新系统的上线,意味着通过“跳板”国家倒卖中国稀土的行为将无法继续进行,中国的“反制”,显得如此精准且有效。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手段,锁定了那些想通过第三国转口的企业。
如果有企业违反规定,中国将迅速采取措施,暂停相关企业的出口许可,甚至直接将其列入黑名单。
中方在打击非法贸易方面的力度,令人震惊。
针对欧盟一些特定企业,中国为合规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提供了“快捷通道”,允许巴斯夫、陶氏化学等符合规定的公司顺利进口稀土。
对于不守规矩的公司,中方则毫不手软。
法国某知名酒商因涉嫌反倾销,被中国政府征收高达34.9%的反倾销税,直接让该公司损失惨重。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使得欧盟的企业一方面无法绕开,另一方面又必须服从规则。
中国的反制不仅仅体现在“稀土卖不卖”,更在技术和产业链的控制力上取得了突破。
在稀土冶炼和永磁材料生产上,早已掌握了全球60%的产能。
而在稀土永磁材料专利方面,中国的占比高达78%。这意味着在全球稀土市场中,中国几乎拥有了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而更让西方国家感到焦虑的是,中国正在加速稀土期货市场的建设。
计划到2026年,上海将推出全球首个稀土金属期货市场,这一举措意味着全球稀土定价权将逐步转向中国手中,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主导地位将面临挑战。
通过技术的提升,不仅掌控了稀土生产的供应链,还逐步在全球市场上确立了定价权。
欧盟在面对中国的反制时,显然陷入了两难境地。
对外欧盟必须保持“统一阵线”,声称要捍卫自由贸易和国际规则;但对内,欧盟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在新能源领域,欧盟需要大量的稀土元素来制造电动汽车的磁体,而在高科技领域,稀土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料。
要想在未来十年内实现稀土的自给自足,欧盟的目标显然过于理想化。
目前匈牙利在建的永磁体工厂要到2028年才会投入生产,而即便如此,工厂仍需要从中国进口90%的稀土原料。
欧盟在稀土问题上,明显低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掌控力。
谁能掌握稀土资源的供应链,谁就能掌控未来的高科技产业与军事技术。
虽然欧盟和美国在表面上持续施压,试图让中国放松管制,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决心与能力。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博弈不仅仅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资源利益,更是为了确保未来全球科技产业和军事安全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已经准备好应对所有挑战,未来稀土的主导权,无论是生产、定价,还是技术,都会在中国的手中牢牢把握。
这场稀土争夺战,未来还将更加激烈,但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已经为这一场游戏做好了准备,并且将继续占据主动。
文/编辑:财迷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