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问我:“为什么那些总在喝茶看报的领导,带出的团队反而更有战斗力?”
这让我想起解放战争中的一幕: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将军连续几天在指挥部里闭目养神,参谋们急得直跺脚。
直到总攻前夜,他突然摊开地图,精准指出敌军防线最薄弱的点位,一战定乾坤。
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从容,他说:“指挥员的脑子就像磨刀石,用得太急反而会钝。”
领导的“闲”,从来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像老农犁地前的蹲守——
看似静默,实则早已摸透土壤的脾气。
《矛盾论》里说:“研究任何过程,必须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上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会战初期,余秋里将军有个习惯:每天只开半小时晨会。
有人抱怨他“不深入基层”,直到某天输油管突然爆裂,他带着技术员三分钟锁定问题根源——
原来,他早把油田的146个关键节点刻在脑子里。
真正高明的领导,从不让自己困在琐碎事务中。
他们像中医把脉,五指轻搭便能感知气血运行。
某县城农机厂的老厂长便是如此。
平日里总见他端着茶缸在厂区遛弯,可每当行业政策变动,他总能第一时间召集骨干:
“下周开始,所有生产线加装智能传感器。”
后来农机补贴政策调整,同行库存积压,他们的定制化农机却卖到脱销。
伟人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说得透彻:“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作,但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
所谓“闲”,不过是把常规动作交给制度与团队,把最锋利的刀刃留给最关键的战斗。
1958年研制原子弹时,钱三强提出要建重水反应堆。
有人质疑:“连饭都吃不饱,搞这些虚的干啥?”
他却说:“今天不种梧桐树,明天哪来的凤凰栖?”
十年后,当第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起,人们才看懂这份远见——
领导者的“闲”,往往是战略定力的外显。
认识一位乡镇企业家,在同行忙着接订单时,他每天雷打不动做两件事:
清晨翻两小时行业研报,傍晚找老师傅聊车间见闻。
三年后纺织业遭遇寒冬,他的工厂却凭借提前布局的环保面料,拿下欧洲百万订单。
这让我想起《论持久战》中的智慧:“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那些气定神闲的背影里,藏着对行业周期的预判、对技术趋势的洞察,更藏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笃定。
就像老茶客品茗,急火快冲只能出涩味,文火慢煨方得回甘。
西柏坡时期有件趣事:
前线将领请示“是否强攻石家庄”,伟人回电只有八字:“情况不明,决心不大。”
看似什么都没说,却让将领们豁然开朗——
原来总部早将决策权交给了战场嗅觉最灵敏的人。
这种“放手”的智慧,在今天的基层管理中依然闪光。
某社区书记从不查岗,却在每个办公室挂上“三问牌”:“群众最急什么?最难什么?最盼什么?”
有位大学生村官受此启发,把闲置祠堂改成“老人食堂”,后来竟被央视报道为“乡村振兴新样本”。
伟人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早已点破:“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真正有本事的领导,不会做拴着线的风筝操控者,而是成为托举翅膀的气流。
他们深谙:
管得越少,团队飞得越高。
写在最后:
长征路上,炊事班长问伟人:“您咋总盯着地图发呆?”
他指着延绵的雪山说:“发呆?我是在和山川河流谈判哩!”
今再看那些“清闲”的领导,何尝不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谈判”?
与行业趋势谈判,与人性规律谈判,更与时间的长河谈判。
他们用《实践论》的智慧,把焦虑熬成战略,将忙碌炼成格局。
所以,当下次见到悠然品茶的领导时,不必诧异——
他杯中的茶叶正在沉浮,而时代的浪潮,早已在他的沉默中改道。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