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去世3年的张闻天补办追悼会,陈云突然反悔:我不致悼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前言·】——》

1979年8月,人民大会堂里聚集了党和国家的众多领导人,他们要为三年前去世的张闻天补办一场迟到的追悼会。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原本答应致悼词的陈云却突然改口,说自己不念悼词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刘英更是心里一紧。

陈云这是要反悔吗?

还是另有安排?

这场迟来三年的追悼会,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一个女人的坚守:文稿就是他留给世界的声音

1976年7月的无锡,闷热难耐。

张闻天在这座江南小城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刘英守在丈夫身边,看着这个曾经在党内地位显赫的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没有追悼会,没有讣告,甚至连个正式的说法都没有。

丈夫走了,刘英手里只剩下一堆文稿。

这些年张闻天虽然被下放,但从没停止过思考和写作。

那些笔记本、文件、手稿,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对党的事业、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刘英知道,这些东西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张闻天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

她想到了王震。

这个性格直爽的老将军跟张闻天关系一直不错。

刘英找到王震,把那一摞摞文稿郑重地交给他。

王震接过这些材料,翻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眼圈都红了。

他对刘英说,闻天同志是个好同志,这些东西我一定保管好。

王震没有食言。

他把张闻天的文稿转交给了胡乔木和邓力群,这两位都是党内的理论专家。

看完这些文稿,他们都震惊了。

张闻天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还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见解。

这些材料后来成为编纂《张闻天文集》的基础。

回京之路:一封信打开了希望的门

1977年的夏天,刘英做了一个决定:搬回北京。

在外面飘零了这么多年,她想回到那个曾经熟悉的地方。

回京后,她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日子过得清苦,但她心里装着一件大事。

她给胡耀邦写了一封信。

当时胡耀邦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正在主持大规模的平反工作。

刘英在信里写得很恳切,说张闻天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不应该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

她希望能为丈夫恢复名誉,把骨灰迁回北京,让他入土为安。

信寄出去后,刘英每天都在等待。

她不知道这封信会不会石沉大海,也不知道自己的请求会不会有人理会。

那段时间,她经常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想起跟张闻天在一起的日子,想起他们共同经历的风雨。

1978年1月23日,这一天刘英永远都记得。

胡耀邦亲自登门来看她了。

这个消瘦的中年男人走进她的小屋,没有任何官架子,坐下来就跟她聊起了家常。

说到张闻天的事情,胡耀邦的语气很坚定:闻天同志的问题,我们一定会解决的,你放心。

刘英听到这话,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

等了这么久,终于有人愿意为张闻天说句公道话了。

胡耀邦还告诉她,关于骨灰的事情他会亲自安排,会让张闻天回到北京来。

骨灰回京遇阻:有人不想让他回来

骨灰迁移的事情并不顺利。

胡耀邦虽然答应了,但执行起来却遇到了阻力。

当时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汪东兴就是不同意。

他找各种理由推脱,说现在条件不成熟,说要慎重考虑,说要再研究研究。

刘英听到这个消息,心都凉了半截。

张闻天的骨灰还放在无锡,她多么希望能让丈夫早日回到北京啊。

汪东兴的态度让她明白,为张闻天翻案的路还很长。

胡耀邦也很生气。

他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既然答应了刘英,就要办到。

他多次找汪东兴谈,但对方就是不松口。

这件事就这样僵持着。

转机出现在1978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拨乱反正的方针。

会后,中央明确决定要为张闻天平反。

这下汪东兴再也拦不住了。

张闻天的骨灰终于从无锡运回了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刘英站在骨灰盒前,心里五味杂陈。

丈夫总算回家了,虽然用了这样的方式。

追悼会的较量:开还是不开

骨灰回来了,追悼会的事情又摆上了日程。

刘英提出,既然为张闻天平反了,就应该给他开个追悼会,让世人知道他是清白的。

这个要求看起来很合理,但实施起来却又是一番波折。

有人提议把张闻天跟其他平反的干部一起开个集体追悼会,这样省事。

陈云听说这个方案后,明确表示反对。

他说张闻天是党的重要领导人,在党内的地位和贡献都不一般,应该单独为他举办追悼会。

陈云的态度很坚决,他认为这关系到对历史的尊重,对张闻天本人的尊重。

中央采纳了陈云的意见,决定单独为张闻天举办追悼会,地点就定在人民大会堂。

这个规格已经很高了,说明中央对张闻天的重视。

刘英听到这个消息,总算松了一口气。

追悼会定在1979年8月25日举行。

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按照惯例,需要有一位领导人致悼词。

组织方找到陈云,希望他能担任这个角色。

陈云想了想,答应了下来。

悼词风波:突然的变卦藏着深意

离追悼会只有几天了,会场布置、人员安排都已经就绪。

就在这时候,陈云突然找到相关负责人,说他不念悼词了。

这个消息传出来,很多人都懵了。

刘英更是紧张得不行,难道又要出什么变故?

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追悼会,不会就这样黄了吧?

负责人赶紧去问陈云是怎么回事。

陈云解释说,他不是不想为张闻天致悼词,而是觉得应该请一个分量更重的人来念。

他建议请邓小平致悼词,这样追悼会的规格会更高,更能体现党中央对张闻天的重视。

原来是这么回事。

陈云不是反悔,而是想把事情办得更好。

邓小平当时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如果由他来致悼词,意义完全不一样。

这不仅是对张闻天个人的肯定,也是向全党全国表明一个态度:要彻底为那些被冤枉的同志恢复名誉。

中央很快同意了陈云的建议。

邓小平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准备悼词。

陈云则改为主持追悼会。

这个变化虽然突然,但细想起来又很合理。

陈云考虑得很周到,他知道张闻天的案子影响很大,如果处理得好,对全党的思想解放都有推动作用。

迟来的正义:大会堂里的庄严时刻

1979年8月2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

张闻天的遗像摆放在主席台上,下面摆满了花圈。

刘英穿着黑色的衣服,静静地坐在前排。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陆续走进会场。

陈云主持追悼会,他站在台上,声音沉稳有力。

邓小平走上前台,开始宣读悼词。

悼词充分肯定了张闻天的一生。

从早年参加革命,到长征时期担任党的总书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战线的贡献,每一段经历都被郑重提及。

悼词还特别指出,张闻天在党内长期受到错误批判,现在要彻底为他平反昭雪。

会场里很安静,只有邓小平的声音在回荡。

刘英听着这些话,眼泪不停地流。

她等这一天等了三年,终于等到了。

张闻天的冤屈被洗清了,他的功绩被重新认可了。

追悼会结束后,很多老同志都过来跟刘英握手,表示慰问。

大家都说,闻天同志是个好同志,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

这场追悼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悼念张闻天个人。

它标志着党的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标志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党内。

很多老干部看到张闻天能够得到公正对待,也看到了希望,相信自己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刘英把张闻天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简简单单,但这已经够了。

张闻天终于可以安息了,他用一生的奋斗和坚守,换来了身后的清白。

结语

张闻天的追悼会虽然迟到了三年,但正义从来不会缺席。

陈云那个看似突然的变卦,其实是为了让这场追悼会更有分量,让张闻天得到应有的评价。

刘英的坚持没有白费,那些文稿、那些奔走、那些等待,最终都换来了一个公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可能会有误判,但只要坚持真理,总会有拨开云雾的那一天。

信息来源:《张闻天传》,中共党史出版社 《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胡耀邦传》,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央档案馆馆藏资料:张闻天平反相关文件(档案号:全宗2-卷宗1979-0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悼词   追悼会   陈云   骨灰   文稿   党内   人民大会堂   北京   同志   中央   丈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