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还对去年巴黎奥运会上的拼杀记忆犹新?每当看到那些年轻姑娘在场上搏杀,我这心里头啊,就总会浮现出一些老面孔。今天,聊一位有点“意难平”的传奇,一个名字一说出来,老球迷们肯定心里一颤的名字——李月明。
说起李月明,现在很多年轻朋友可能不太熟,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可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多有名?这么说吧,那时候没有“饭圈文化”,但李月明绝对是顶流。大家伙儿送了她一个特响亮的称号——“女排第一美女”。
您想啊,1968年出生在上海的姑娘,在那个普遍营养跟不上的年代,她硬是长到了1米88。这身高,搁现在也是模特胚子。关键是人长得盘靓条顺,五官清秀,气质脱俗,往球场上一站,那就是一道风景线。
但您要是以为她就只是个“花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李月明打球,那叫一个“狠”。
她最早其实是练篮球的,身体素质爆棚。后来被排球教练慧眼识珠,“骗”到了排球队。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排球天才。她的弹跳力惊人,摸高能到3米14,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很多男排运动员都望尘莫及。作为副攻手,她的拦网就像是在网前竖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对手的主攻手看着她都头疼。进攻端更是犀利,三号位的快球打得是又快又脆。
因为训练太玩命,从不叫苦叫累,队友们都喊她“拼命十三娘”、“铁人”。17岁进上海队,19岁就披上了国家队的战袍。可以说,她的排球之路,开局就是王炸。
但是啊,人生这剧本,往往不按套路出牌。李月明一进国家队,就接了个最烫手的山芋。
那时候,郎平那批创造了“五连冠”辉煌的老将们,因为伤病和年龄,相继功成身退。整个中国女排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成绩直线下滑。李月明,作为当时队里的中坚力量,被无数人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成为“梁艳第二”,带领女排重回巅峰。
这压力,比泰山还重。
说真的,李月明和她的队友们,真是拼了。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开始,她们就像一群永不服输的战士,一次次向世界之巅发起冲击。
结果呢?
1988年汉城奥运会,铜牌。 1989年世界杯,季军。 1990年世锦赛,拼到最后,银牌。 1991年世界杯,又是银牌。
哥们儿,你说这运气也是没谁了。每一次,都离那个最高领奖台只有一步之遥,但每一次都擦肩而过。那种感觉,就像你玩游戏,眼看就要通关了,结果“duang”一下,回到了解放前。搁谁谁不憋屈啊?
对李月明来说,最沉重的打击,还是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赛前队内出现各种问题,人心不稳,加上她自己多年的腰伤也到了极限。最终,那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只拿到了第七名,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差战绩。
奥运会结束后,年仅24岁的李月明,因为伤病实在撑不住了,无奈地选择了退役。一个本该属于她的时代,就这样带着无尽的遗憾,戛然而止。
球场失意,情场是不是能得意呢?当时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退役后不久,李月明遇到了她的爱情。对方也是排球圈里响当当的人物——前国家男排的主力主攻手张坚卫。一个“女排第一美女”,一个男排的英俊小生,身高都接近一米九,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金童玉女”。
两人相识相爱,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相似的运动员经历,共同的排球话题,这小日子过起来,还不得甜过初恋?
可生活偏偏就爱开玩笑。这段被外界无限看好的婚姻,仅仅维持了几年就亮起了红灯。 也许是运动员的性格都比较要强,也许是退役后的生活规划出现了分歧。具体原因,咱们外人不好猜测。但结果就是,两人和平分手,分道扬镳。
事业不顺,婚姻失败,那几年的李月明,可以说是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换做一般人,可能就此消沉了。但李月明骨子里那股“拼命十三娘”的劲儿还在。她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出国!
1997年,她远赴美国,进入加州浸会大学读书,给自己充电。她要换个环境,换种活法。
人生这东西,奇妙就奇妙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美国,李月明邂逅了她的第二段姻缘。这次的男主角,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一个圈外人。他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给了李月明最需要的东西——理解、包容和平静。
这个男人不懂什么叫“五连冠”,也不太清楚她在中国有多出名。他爱的,就是李月明这个人,一个卸下了所有光环和压力的、真实的女人。
两人的感情水到渠成,很快就组建了新的家庭。婚后,李月明为他生下了一儿一女。据说两个孩子也完美继承了父母的运动基因,身高都噌噌地往上长,妥妥的体育好苗子。
你看,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总会给你开一扇窗。赛场上没能实现的“大圆满”,生活在另一个维度补偿给了她。
如今,57岁的李月明定居在美国,过着一种我们常说的“滋润”生活。 她不用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也不用再为了一块金牌而拼得遍体鳞伤。她就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过着相夫教子的平淡日子。
当然,她也并没有完全告别排球。这些年,她一直很低调,但只要是和排球相关的公益活动,尤其是在海外推广排球运动,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比如前些年,她还和几位女排元老一起,在美国成立了气排球协会,致力于在华人社区推广这项运动。
她把对排球的热爱,从竞技场上的拼杀,转化成了一种更温和、更持久的传承。
谁说人生的成功只有一种标准? 拿冠军是成功,但能在经历风雨后,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港湾,不也是一种更大的成功吗?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