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日本石英表“手下败将”,瑞士机械表为啥能越卖越贵?

1970年代,瑞士人差点丢了传了几百年的“饭碗”。

他们靠手工敲敲打打的机械表,被日本石英表打得节节败退,一半以上从业者丢了工作,连宝玑、宝珀这种百年品牌都快倒闭了。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机械表不仅活了过来,还成了“高端”“传家宝”的代名词,一块好的机械表能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机械表又是怎么从“绝境”里爬出来的?咱们顺着时间线,把这事说清楚。

01.

1962年,百达翡丽、劳力士、欧米茄这些“钟表豪门”就凑钱成立了“瑞士CEH电子钟表中心”,专门研发石英技术。

到1969年,他们已经搞出了能量产的Beta-21石英机芯,后来芝柏还造出了全球首款高频石英表,用的32768赫兹频率,直到现在都是石英表的行业标准——这技术放在当时,一点都不比日本差。

但是那时候瑞士钟表业有几十万从业者,从发条、齿轮到擒纵机构,整个产业链都是为机械表服务的。

要是突然转做石英表,几十年积累的机械表工艺、设备、手艺就全白费了,没人愿意动自己的“老本行”。

而且品牌还特别分散,除了欧米茄、浪琴牵头的两个小集团,其他品牌基本“各玩各的”,你想推石英表,他还在纠结“机械表的手工工艺不能丢”,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更关键的是,他们看错了普通人的需求。

1970年代全球经济不好,可瑞士人还抱着“机械表是奢侈品”的老想法,觉得石英表只是“廉价玩具”,甚至Beta-21机芯卖完6000个就停了产——这哪是技术不行,分明是把“不愿变”当成了“坚守传统”。

而日本精工的做法,正好踩中了普通人的需求。1969年,精工推出首款量产石英表Astron,虽然一开始卖得贵(45万日元,能买7块劳力士),但它没停在高价上。

很快,精工就把重心放在了“平民化”上:一边用子公司的LCD技术做功耗低、续航长的指针石英表(比当时流行的LED数字表更实用),一边公开自己的石英专利,让美国汉米尔顿、德州仪器这些厂商也来做石英表。

这下,石英表从“小众尝鲜”变成了“全球潮流”。

到1976年,德州仪器直接把石英表卖到10美元一块——一块走时准、还耐用的表只要10美元,谁还会买贵得离谱的机械表?

1979年,全球腕表市场里石英表已经占了主流,其中80%以上的数字石英表用的都是精工主推的LCD屏,精工成了实打实的“石英霸主”,瑞士机械表彻底陷入绝境。

到1980年代初,瑞士机械表的市场份额只剩不到15%,宝玑、宝珀这些品牌要么停产要么濒临破产,连行业里的大集团都在亏钱,银行不得不出面接管债务。

这时候瑞士人才醒过来:打不过石英表,就先加入它,先把“生存”问题解决了,再谈机械表。

02.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技术大佬厄尼斯特・汤姆克。

他被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集团请去当技术负责人,一上任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把集团旗下16个品牌的机芯业务整合起来,成立专门的制造公司ETASA,削减成本、精简人员;二是全力攻石英表的“差异化”——当时市面上的石英表已经很成熟,汤姆克就把目标定在“做更薄的表”。

一开始西铁城做了4.1毫米厚的表,没过几个月,汤姆克就做出2.5毫米的表把它超越;后来他干脆造出了厚度只有0.98毫米的Deliriums石英表,这个纪录直到现在都没被打破。

这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向全世界证明:瑞士不是做不了石英表,而是能做得比日本更好。

靠着“超薄”这个卖点,瑞士在中高端石英表市场占住了一席之地,也给整个行业找回了点信心。

但光有中高端石英表还不够,低端市场才是主流,可瑞士一直造不出便宜的石英表。

这时候,第二个关键人物尼古拉斯・海耶克来了——他是银行请来的战略咨询专家,任务就是让瑞士钟表业彻底活过来。

海耶克没走“复制日本低价”的老路,他推动瑞士两大钟表集团合并(成立斯沃琪集团的前身FMH),把品牌和生产剥离。

品牌只做设计、营销,生产全交给子公司ETA;然后让汤姆克带队,研发一款“又便宜又潮”的石英表。

这款表就是后来的Swatch。它把常规石英表的90个零件缩减到51个,用塑料做表壳,重量轻、成本低;外观上打破传统,用鲜艳的颜色、简洁的设计,还每年邀请艺术家出新款、搞限量。

一块Swatch卖得不贵,却成了年轻人眼里的“时尚配饰”,一上市就被抢疯了。

Swatch的成功,给瑞士钟表业注入了“救命钱”。

靠着Swatch赚的现金流,瑞士钟表业终于从“倒闭边缘”拉了回来——而这,也为机械表的复活埋下了伏笔。

03.

解决了生存问题,瑞士人终于有精力回头看机械表了。

但他们没傻到再跟石英表抢“计时工具”的市场——毕竟石英表走时准、便宜、耐用,机械表在这方面根本没优势。

他们选了一条更聪明的路:给机械表重新定位,把它从“计时工具”变成“高端象征”。

第一步:

斯沃琪集团首先做了“品牌分层”:

中低端品牌(比如天梭、美度)主打石英表,继续抢占主流市场,保证集团有稳定的现金流;

中端品牌(比如浪琴、雷达)兼顾石英表和机械表,用机械表的“传统工艺”吸引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

高端品牌(比如宝珀、宝玑、雅克德罗)只做机械表,而且只做复杂工艺的机械表(比如陀飞轮、万年历),瞄准富豪和收藏者。

简单说,就是用中低端石英表赚的钱,去“养”高端机械表的研发和营销。这样既不会丢掉大众市场,又能守住机械表的“高端定位”。

第二步:

既然不跟石英表比“走时准不准”,那机械表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价值”。瑞士人把重点放在了“传统工艺”和“情感价值”上:

强调机械表的“手工制作”:比如一块宝珀的机械表,要经过几十个工匠手工打磨、组装,生产周期长达几个月,而石英表靠流水线几天就能造一大批——这种“慢工出细活”,成了机械表的“稀缺性”;

打造“传家宝”形象:宣传里不说机械表“走时准”,而是说“能戴一辈子,还能传给下一代”,把机械表和“传承”“身份”“品味”绑在一起。

那些没加入斯沃琪集团的豪华品牌,比如劳力士、百达翡丽,也默契地跟着走“高端路线”:只做机械表,不碰石英表;定价越来越高,还搞限量、联名,进一步强化“稀缺感”。

慢慢的,消费者形成了一个认知:石英表是“日常用的便宜表”,机械表是“有钱人才买的高端表”。

原本快被淘汰的机械表,就这样从“计时工具”变成了“身份象征”,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了钟表业里的“奢侈品代表”。

不过,新的挑战也来了。

2025年,欧盟货架上出现了999元人民币的“SwissMade”智能石英表(Swatch和中国团队合作,用瑞士机芯+智能功能),一上架就抢走了四成以上智能石英表的销量。

甚至百达翡丽、劳力士这些豪华品牌,也开始考虑进智能表领域。

这是不是意味着机械表又要面临“危机”?其实未必。

机械表早就学会了“靠情怀生存”:它不再跟智能表、石英表比“实用”,而是比“独特性”——比如用陨石做表盘、手工镂空机芯、限量发售,这些都是智能表和石英表很难复制的。

就像手工吉他一样,它不是最方便的,但有人愿意为“手工工艺”和“情怀”买单。

而当年石英危机留下的最大教训,也被瑞士人记在了心里:不跟趋势硬抗,而是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石英表赢在“实用、便宜”,机械表就赢在“高端、稀缺”;现在智能表赢在“方便、多功能”,机械表就继续守住“工艺、情怀”——这才是机械表能在石英危机后活下来,并且活到现在的核心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时尚   石英表   败将   瑞士   日本   手下   机械   品牌   劳力士   精工   钟表   汤姆   机芯   瑞士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