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说了这样一件事:
家附近的一位老人因为急症去世,走前没来得及给自己的三子一女们划分遗产,就这样留下了一套房子和二十万块钱,而后撒手人寰。
等处理完后事之后,这三个儿子里平时脑子最活泛的那一个率先跳了出来,
说他是最小的儿子,又没结婚,两个大哥都有房有车有媳妇,这套房子应该留给自己。
而那二十万块钱则是两个大哥一人一半,至于已经结婚的那个姐姐,
他理直气壮地表示,本来就是女儿,又成了别人家的人,继承什么遗产?一分都不能给。
两个大哥非常气愤,纷纷表示不要自己的那一份,一定要留给姐妹。

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竟然是平时就大方敦厚的女儿站了出来,说自己同意按照弟弟的意思划分,
本来她也不贪那点财产,不至于为了这样的事让兄弟姐妹反目。
没想到,这件事后不久,女儿家的孩子高考出分,分数够上北京大学,
女儿家办了一场升学宴,亲戚们都心疼她分遗产的时候啥也没落着,私下给她塞了不少礼金。
两个大哥也趁这个时候,一人给了她五万块钱,说这是给孩子的学费,让她千万要收下。
我们总是觉得,做人不能吃亏,不能让他人在自己的身上占到便宜。

很少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应得的东西,将其拱手送给他人。
可是接触的人多了之后,就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往往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姐妹,
只有最大方、最忠厚、最不斤斤计较的人,日子过得越顺心,孩子也被教养得更优秀。
我们为什么要在现实社会中建立起一张人际关系网络,去认识朋友、熟悉朋友、和朋友亲人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链接?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在困难的时候接收他人的帮助,这种帮助不论是情感帮助还是物质帮助,都将会是拉我们走出泥潭的“救命稻草”。
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更愿意帮助一个小气刻薄、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人;还是愿意帮助一个大方宽厚、喜欢付出的人呢?
答案应该很明了了吧。这就是“亲社会行为”所带来的资本。
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自愿做出的利他性的行为,例如帮助、分享、谦让等等。
一个人如果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倾向,那么ta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一种“确定感”,

也就是:你帮助了ta,ta回报的几率大小、感恩的几率大小等等。
周围的人际关系确定了这个人有原则、很善良,才会前去帮忙,这就是我们能够积攒下来的人脉、口碑和信任。
所以,那些更大方、更老实的人往往会过得很好,因为他们不会投机取巧,生活很安宁稳定;
平时很受他人尊重爱戴,遇到什么困难也有人伸出援手,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种“老好人形象”,无论别人怎么欺负他们、打压他们,
他们好像都感受不到别人的恶意,只一味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去,以求别人的满意。
虽然这有一些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在现实中也不免有一些类似性格的人,他们是怎么将别人的恶意从心里“过滤”出去的呢?
其实,这就是对比产生的一种优越感,他们看着自己的奉献,再看看别人斤斤计较,就会觉得:
“他们真是太小气了,我就从来不这样。”
“我一直有对家里做出付出,而他们却总是不知道感恩。”
他们在大方、慷慨、实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感受:自己比其他人更加正直、更加高尚、更加具有原则。
所以我们会发现,即使他们总是吃亏,也非常开朗豁达,不愿意和人计较。

但是,这并不是说“吃亏就是福”,让我们无底线无原则迁就他人;而是在说一旦出现矛盾,
如果你要为了这个矛盾消耗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那么还不如直接放手,让他人拿到利益,你自己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
那么,为什么这样宽容大方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也会很优秀呢?
很多人总是将“你看看人家”当做口头禅挂在嘴上,却不去探究他人家庭和睦、事业顺遂的原因。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位妈妈私自撬开了自己孩子攒了很多的年的存钱罐,给自己买了三个大金镯子。

在孩子回到家的时候,妈妈还嬉皮笑脸地,装作一副心虚的样子让孩子赶紧坐下吃饭,孩子发现这件事后,立马冲进屋里去看自己的存钱罐。
不敢想象,这个孩子得知自己存了这么多年的钱被妈妈全部拿走之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妈妈自己不去赚钱,却非要拿走孩子的积蓄,又是什么心理?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人经常表现出慷慨大方、关怀与支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是温暖而和睦的,没有什么勾心斗角与矛盾冲突。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安全感的。
因为家长开放且包容,孩子的一切思想、一切行为都能够落到实处,而不会被轻易打压指责,说这是“离经叛道”或者“异想天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拥有这样思维的孩子,他们会永远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挑战得到增长的。
即使没有成功也没关系,因为有一对永远爱他们的父母,有一个永远安全的家庭站在他们的背后,而不是一把突然背刺的、带着不确定性的刀。
人性永远是复杂的,但我们也要相信,人性的底色终归是善良的。
如果我们都能在保持理性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理解什么是“家”的温度。
真正的善良,从来都是静默无声,却有力量。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