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养,不是要求父母完美,而是懂得体谅换位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幕?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点儿矛盾,像极了无休止的拉锯战。小时候家里人一句“你还小不懂”,长大了反过来换你被训个狗血淋头。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的期待就像看喜剧,明知道结局会狗血翻车,却总存侥幸会有惊喜。


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端着架子,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全世界都得围着他们转。做点错事,轻则叹口气,重则指桑骂槐,不带喘气地数落三天三夜。你努力想体谅他们,可每次那股子脸皮厚吃个够的劲儿,非要把你逼到角落才罢休。你敢提点异议?翻脸比翻书还快,搞得你只能赶紧跪了认错。一边祈求平安无事,一边盘算下次怎么溜之大吉。


乍一看,这叫家教,其实根本谈不上教养。真正的教养,是在遇事时能彼此体谅,而不是用权威欺负人。很多人到了成年,还会被“家里那口气”折磨得心力交瘁。明知道父母不容易,也想理解他们,可对方哪有半点示弱的意思?非得硬碰硬,让人大写加粗地尴尬。


讲个身边真实的故事。我有个朋友,小时候顶撞过父亲一次。从此之后,家里就像打翻了老醋坛,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有次她忙到凌晨三点好不容易回趟家,刚进门被父亲一顿冷嘲热讽:“工作很了不起吗?连晚饭都顾不上回家?”谁受得了这种酸气?她炸毛摔门,结果全家一起上演苦情戏码。多少年下来,父女感情凉透,见面都像过节一样尴尬。这种冷暴力,比当面吵更让人绝望。家里的氛围拿去拍戏都不用调色。


要说父母“不完美”没问题,可揪着缺点无限放大、鸡蛋里挑骨头,才是最没教养的表现。生活里听过不少比这更离谱。比如出门在外,听见别人夸奖“这孩子真懂事”,回家就变脸,开始各类打压与戏耍,反复横跳。嘴上功夫花活一套一套,可一涉及到自省,就闭口无言,比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还难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人变成父母后,第一件事不是学会怎么和孩子平等沟通,而是找机会刷存在感,把自己当权威装模作样。不敢承认自己也会出错,总拿“我为你好”做挡箭牌。想想看,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一点担当都没有吗?


当然,话又说回来,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我们不是要让他们完美无缺,只盼他们少点自私,多点尊重,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有些话讲出口很伤人,哪怕关系再铁,伤痕也一直在。曾经风光的家庭,往往毁在了日积月累的误解和装腔作势上。难怪有人说:“最怕的不是打击,而是永远被否定。”那些指责和埋怨,在外人面前能掩饰一时,时间一长,就烂在心里。


真正的教养,是学会为对方考虑一分。当父母能够理解你的难处、适度包容,小家气和斤斤计较自然烟消云散。你回想小时候,自己仗着“孩子”身份多么无理取闹,大人仍然会哄一哄,让一让。如今该轮到我们学会谅解,只是很少有人有勇气在受委屈时,还待在原地不走。


社会是台大型游乐场,每个人都被各种角色戏耍得团团转。走到成年人这一关,大家都忙着琢磨怎么平衡家庭与自我,很少有人能做到全身而退。但别忘了,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也会掉坑,也会冲动犯错。只是,有的人习惯了甩锅,从不道歉,把孩子的情绪踩到地板下反复摩擦。


同理心,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润滑剂。一个真正有教养的家庭,绝不会总是一边倒地把责任推给某一方。会争吵,会难过,但绝不会以践踏为代价。让爱意在苟且中发酵,需要自省和耐心,没有人一天就能学会。


这几年流行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各的戏码。其实,这戏台上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父母是不是完美,而是谁先学会体谅、谁先肯低头。这一点,恐怕值得每个家都反思。如果你也经历过这样的荒唐场面,不妨试着换个位置想想,看能不能让彼此都别那么憋屈。或许,爱就是在争吵与体谅之间慢慢长大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育儿   教养   父母   完美   孩子   家庭   戏码   小时候   家里   闭口无言   老醋   尴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