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似武侠片里隐居民间的功夫高手,一把银亮精巧的剪刀轻轻捏在纤纤指尖,沿着一尊头模的秀发不断游走,屏息凝眉间,行云流水般斩落缕缕发丝……

刘倩在国赛中
10月17日,在平度市技师学院美发训练室里,20岁的刘倩站在实训台前,正反复练习着男士经典发型的修剪,每一次下剪前,她都会微微俯身,眼睛凑近头模,确认发丝走向与层次过渡。这个曾对着布娃娃编发的女孩,如今凭借每天十三四个小时高强度训练的扎实功底,从技校赛场一路闯过市赛、省赛,最终在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美发项目第八名,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

比赛中的男士经典造型模块,刘倩认为是比较难的
她的故事,不仅是一名技校生用“顶上功夫”改写人生的逆袭,更折射出新时代技能人才在职业赛道上的成长之路。
这个罕见多雨的秋日,难得的阳光穿透美发训练室的玻璃窗,落在一排排头模上,一眼望去,头模的发型长短各异,发色除了正常的黑色,还有酒红、奶茶棕等颇具个性的色彩,这些,都是学生们平时打磨技艺的重要道具。
即将踏入国家集训队的刘倩,正坐在旁边的教室里低头完善笔记。她摊开的笔记本已经用了大半,一篇“高层次锁骨发”单元的学习心得,密密麻麻写满了页面,字里行间还穿插着手绘的头模图例。
比如,在图例后脑勺位置,用弯曲的箭头标注着“拉发拧转点”5个字,旁边备注“力度适中,避免发丝断裂”;侧面头模图例则框出了“中心点分缕区”,就连“从下巴与嘴巴间定长、三角手位平行头皮下剪”这样的细节,她都画了几个不同角度的示意图。

笔尖在纸面一次次划过,待捋顺完步骤,她合上笔记本,把头模放在支架上,捏起理发剪开始演练,动作与笔记上的步骤一一对应,仿佛在验证每一个细节的准确性。
“进入国家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刘倩一边用梳子梳理着头模的头发,一边表达着心中所想。她的眼神里藏着与20岁年龄不符的沉稳,这种沉稳不是刻意伪装,而是无数次训练与比赛沉淀下来的底气。
这份底气,来自9月23日在郑州落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
作为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本届大赛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设106个竞赛项目(含66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40个国赛精选项目),吸引了全国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顶尖技能人才同台竞技。
自2020年起,这项每两年一届的赛事,不仅是技能人才的“竞技场”,更成为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舞台”。刘倩,作为平度市技师学院美发专业派出的山东代表队成员,凭借精湛的技艺与稳定的发挥,斩获此次赛事的美发项目第八名。
按照规则,世赛选拔项目前十名直接入选国家集训队。得知结果的那一刻,她攥着获奖证书的手微微发抖,“脑海里闪过的不是喜悦,而是三年来练过的每一个头模、记过的每一页笔记”。

时间倒回9月19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赛事场馆内。巨大的LED 屏循环播放着各省市代表团的介绍视频,随着宣告开幕的灯光骤然亮起,站在山东代表团队列第一排的刘倩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誓言在会场上回荡,声音洪亮而坚定,穿透了场馆里的嘈杂,也叩击着刘倩的心。
此时,她仿佛看到了三年前的自己,初中毕业的她忐忑地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不尽如人意的成绩,让她在“读普高还是上技校”的十字路口反复纠结。父亲看出了她的犹豫,坐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张技校的招生简章,轻声给了她一个建议:“不如去读技校,学门实实在在的手艺。”
父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时代在变,机器能代替很多工作,但美发这样的‘手工活’替代不了。机器剪不出因人而异的层次感,也做不出贴合人心的造型,只要手艺过硬,到哪都能端稳饭碗。”
那时的刘倩还不懂“饭碗”的重量,最终选择美发专业,更多的是出于儿时兴趣。小时候,她总把布娃娃抱在怀里,会用彩色皮筋给布娃娃盘发髻、编麻花辫,经常对着娃娃的“头发”捣鼓半天,直到满意为止。
进入平度市技师学院后,第一次在实训课上拿起真正的美发剪,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有些紧张。当她按照老师的指导,剪下第一缕头发,看着碎发从指尖落下,落在黑色的实训布上,一种亲手创造变化的感觉,让她隐约觉得,这或许就是自己想走的路。
斗转星移,学业不辍,又一次转折,发生在入学两年后。
凭借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刘倩获得了进入“大赛班”的资格。这个为备战国赛而组成的班级,规则苛刻到让不少同学望而却步:每天训练十三四个小时,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中间只有午饭和晚饭的短暂休息时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非特殊情况绝不允许请假,哪怕是感冒发烧,只要还能站起来,就要坚持训练。

当时班里有同学打怵了,觉得这样的强度太难承受,但刘倩没有退缩。“当时就想,既然喜欢美发,既然有机会站到更高的舞台上,就该试试能不能做到最好。”
2022年秋天,她收拾好装满剪刀、梳子、发夹的工具包,深吸一口气,走进了大赛班的训练室。
等待刘倩的,是7个模拟美发沙龙的真实工作任务,涵盖男女发型的多样化塑造,既要夯实剪、染、烫的基本功,还要突破创意设计的瓶颈。更具挑战的是,根据竞赛规程与往年样题,未来的比赛中可能会出现创意图片复刻、一比一还原造型等题目,对选手的综合素养提出近乎严苛的要求。

比如“女士商业剪发、染色及造型”,需要精准判断模特脸型、发质与风格,从剪发层次到色彩调配,都要贴合商业场景,既要时尚又要实用;“男士现代经典修剪造型与胡须设计”,不仅要把控发型的线条感,还要根据模特面部轮廓设计胡须形状,打造个性化形象;“女士商业长发向上造型”,重点考验造型的持久度与舒适度,创意需落地到日常场景,不能只追求“好看不实用”。
在所有模块中,男士经典造型是刘倩要攻下的“硬骨头”。“后脑勺的层次要像流水一样自然过渡,从顶部到颈部,头发长度要慢慢变短,剪刀角度差一丁点儿,剪出来的层次就会显得生硬,效果天差地别。”
为了攻克这个难点,刘倩把训练室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天早上8点刚过,她就准时出现在训练室,第一件事就是系上黑色帆布围裙——围裙上有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口袋,分别装着滚梳、夹子、排骨梳、铁皮梳等,她先一一检查工具是否齐全,再把头模固定在镜子前的支架上,调整到与自己身高匹配的高度后——开练。

工作台旁的落地显示设备里,已经存储了上百套备赛模块题库,每个模块都有详细要求。“上午练一个模块,下午练一个模块,中午吃完饭,在休息室歇十几分钟后接着练,屏幕上的计时器嘀嗒响,跟比赛时一模一样,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三年下来,刘倩练过的头模块堆成了小山,“保守算下来,得有几千个了。”她笑着说,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
比重复训练更难的,是全年无休地坚持。刘倩至今记得第一年备赛的春节,那是她进入大赛班后的第一个长假。“老师说,给我们放6天假,当时我们几个同学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终于能回家好好休息了。结果老师话锋一转,补了一句‘放假期间,你们把头模带回家练吧’,我们瞬间就蔫了。”
大年初一那天,家里人都在忙着包饺子,刘倩却在自己的房间里,支起一张小桌子,把头模放在桌上,对着屏幕里的训练视频练编发。“一个造型一天编5遍,6天下来,手指累得都抽筋。”
长时间站立训练也给她的身体带来了负荷,20岁的她患上了腰疼的职业病。但只要拿起剪刀,看到头模,她就会立刻专注起来,“好像跟剪刀、头发融在了一起,越剪越有劲儿,越剪越投入,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疲惫。”
“她身上有股‘钻劲’,一个造型搞不懂就不罢休,哪怕熬夜到凌晨也要琢磨透。”教练李兆瑞提起刘倩,满是赞赏。有一次,为了掌握一个复杂的编发技巧,刘倩在训练室里练到了晚上11点,其他同学早都已经离开,训练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只有头顶的灯还亮着。

“我让她早点回去休息,她却说‘教练,再练几遍,我肯定能学会’。”李兆瑞欣赏刘倩的这种专注——哪怕训练室里围着不少观摩的学生,有人在旁边讨论技巧,有人拿着手机拍照,她也能一门心思扑在头模上,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这份定力,在年轻选手里很难得。”

光练头模不够,还要接“地气”,在真实的演练中提升自己的剪发、美发感觉,找到手感和设计感。学校开办的校内理发店里,刘倩和大赛班的同学轮流当起“实习托尼”,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每次收费10元,价格实惠,生意红火。
“以前觉得把技术练熟就行,直到给真人剪头发才明白,沟通比剪刀更重要。”刘倩记得,有一次一位教语文的女老师来理发,想剪短发却又怕显脸大,一直犹豫不决。
刘倩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让老师坐在镜子前,仔细观察她的脸型。老师是鹅蛋脸,但下颌线有些宽。然后又摸了摸老师的发质,发现发质偏硬。接着,又和老师聊起平时的穿着风格,得知老师喜欢穿休闲装站在讲台上讲课。
综合这些信息,刘倩给老师推荐了带弧度的“锁骨发”——刘海剪到眉眼之间,能修饰脸型,发尾剪得微微内扣,既能遮住宽下颌,又显得干练利落,适合授课。
剪完后,老师对着镜子左看右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比我想象中好看多了,谢谢你啊!”那一刻,刘倩心里暖暖的,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顾客满意的发型”。

从那以后,她养成了“先观察再沟通”的习惯。“要看顾客的脸型、身材、服饰,问他们常去的场合,是上班、上学还是聚会,再从言谈举止里摸准他们的性格。” 刘倩分享道,“有的人喜欢保守一点的发型,有的人喜欢时尚一点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一样,聊透了才能剪到心里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9月19日,郑州国赛开赛当天,刘倩带着几千次训练的底气走进赛场。赛场里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都在紧张地准备着,有的在检查工具,有的在给头模做前期处理。刘倩深吸一口气,走到自己的赛位前,深吸一口气,她明白:“比赛比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态。”

平度市技师学院的训练场地,同学们正在练习
教练李兆瑞一直站在赛场外,密切关注着刘倩的表现。他记得,在女士染发模块,大赛规定了必选颜色和固定染剂分量,比如红色15克,选手需要根据这个基础颜色,再搭配其他颜色做出层次感。刘倩平时在训练中,色彩搭配很有创意,经常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这次比赛,她却有些放不开——搭配的颜色比较保守,没有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水平。
“面对这么大的场面,有点紧张也是正常的。”察觉到弟子的心理变化,李兆瑞在中场休息时,特意走到刘倩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轻声安慰道:“别紧张,你做得很好,之前的模块都完成得不错,下一个模块放开比就好,就像在学校训练一样。”
如今,入选国家集训队的刘倩又投入了新的备战。接下来,她要闯过十进八、八进五、五进三的淘汰赛,每一轮比赛都将异常激烈,因为最终只有两名选手能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争取再往前走,站上世界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技能人才的实力。”说这话时,刘倩拿着剪刀在头模上练习打层次,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发梢,也照亮了她笔记本扉页上的字:“把每一刀剪好,就是最好的成长。”
“这是技校学生的春天。”教练李兆瑞感慨道,按照国家政策,获得国家级技能类竞赛优胜奖及以上选手,可直接晋升技师(二级),已有同职业等级者可晋升高级技师(一级);国家级专业技术类竞赛金、银、铜牌获得者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优胜奖获得者可直接认定中级职称。
“以前,很多人觉得技校生没前途,只能做些简单的工作。但现在,像刘倩这样的孩子,用手艺改写了人生,也证明了技能的价值——只要有真本事,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